送僧入庐山
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
庐山瀑布三千仞,画破青霄始落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果你能到达江州的两座寺庙,那应该是没有走出如诗如画的景色。庐山瀑布的高度有3000米,它仿佛在天空中绘制了一幅画卷,然后才开始倾斜而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庐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
2. 江州: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此处指江西九江地区。
3. 二林寺:庐山上的著名古刹。
4. 青霄:青云,高空。
5. 画破:绘制或刻画出来。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送僧入庐山》中,曹松以诗人的敏锐视角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现了庐山壮丽的景观。全诗紧扣庐山山水之胜与云雾之美,营造了一种雄伟壮观的氛围。首句的“若到江州二林寺” 描绘了诗人假设的情景:当僧人抵达庐山,游览的第一个地点便是二林寺。这里的“若”字巧妙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外界的期待与想象。接下来,“遍游应未出云霞”表达了诗人对于庐山景色的赞美,暗示了庐山的美丽景色都在白云深处,具有一种神秘莫测之感。
紧接着,“庐山瀑布三千仞”这句诗词以惊人的数字来形容庐山瀑布的高度,突出其壮观景象。用“三千仞”这一夸张的数字来比喻瀑布的高度,生动地展示了庐山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的壮观场景。通过“画破青霄始落斜”这句描述,诗人形象地刻画了瀑布下落时击破青空的气势,流露出诗人面对壮丽景观时的感叹与敬意。整首诗以简练优美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庐山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僧入庐山》是晚唐诗人曹松所作。曹松生活在唐末乱世,历经黄巢起义、朱温篡唐等历史剧变,生活颇为坎坷。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
在唐末五代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儒家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佛教因其超脱世俗的特点,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庐山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吸引了无数僧侣来此修行。曹松在这首诗中,通过送别僧人进入庐山,表达了他对禅宗佛教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曹松在这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的美景:“云间诵经罢,寂坐对屏风”,表达了僧人在庐山修行的画面;“瀑水穿寒过,松风挟雨行”则描绘了庐山中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色不仅展现了庐山的美丽风光,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送僧入庐山》这首诗是在唐末五代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面对社会动荡和人生困厄时,通过描绘庐山的美景和僧人的修行,表达了他对禅宗佛教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