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望九华寄池阳太守

标题包含
望九华寄池阳太守
造化峰峰异,宜教岳德谦。 灵踪载籍古,怪刃刺云尖。 盘蹙陵阳壮,孤标建邺瞻。 霁余堪洗目,青出谢家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自然界的山峰形态各异,教导我们应当尊重山岳的厚德和谦逊精神。古代的文献记载了神奇的景象,险峻的山峰直冲云霄。在众多的山峰中,陵阳山的气势磅礴,而建邺峰则显得独立而庄重。雨过天晴之后,我们可以洗尽眼目的尘埃,欣赏那一片绿色从谢家的屋檐下延伸出来。
去完善
释义
1. 九华:位于安徽青阳县境内,是九华山风景之一,山有九峰形似莲花,故名。 2. 池阳:即池州市,地处安徽省南部,九华山北麓。 3. 太守:古代中国的一种职位,负责一州或数州的行政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市长。 4. 造化:指大自然,亦指天地间的创造力。 5. 峰峰异:指山峰各具特色,形态各异。 6. 岳德谦:意为对五岳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岳,指五岳;德谦,表示敬仰之心。 7. 灵踪:指神秘而神圣的遗迹。 8. 载籍古:指古籍记载的历史悠久。 9. 怪刃刺云尖:形容山势险峻,宛如一把锋利的刀刺向云端。 10. 盘蹙:盘旋屈曲的意思,形容山脉的走势。 11. 陵阳:这里指的是安徽青阳县,因陵阳山而得名。 12. 孤标:单独的山峰。 13. 建邺:古时的南京地区,这里借指江南一带。 14. 霁余:雨过天晴。 15. 洗目:洗清眼睛,比喻净化心灵。 16. 谢家簷:谢家的屋檐,这里泛指富贵人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眺望九华山时所获得的深刻感受和美好体验。诗人首先通过“造化峰峰异,宜教岳德谦”两句,表现出九华山峰的奇特与秀丽,同时强调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山峰各具特色,并教导人们要有谦逊的品质。接下来,“灵踪载籍古,怪刃刺云尖”描述了九华山的神秘之处,其古老的历史和文化痕迹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而奇特的山形如刀锋般直刺云端,则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 “盘蹙陵阳壮,孤标建邺瞻”这两句中,诗人运用了对仗的手法,既表现了九华山盘绕曲折的山势,又展示了其傲然独立的姿态。从这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景的敬畏之情。最后两句“霁余堪洗目,青出谢家簷”,描绘了雨后初晴的美景,阳光照耀下的青山翠竹如同珠帘悬挂在谢家屋檐之上,给读者带来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卷。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九华山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九华寄池阳太守》是唐朝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晚唐时期,具体年代无法确定。 在这个时期,曹松经历了科举落榜的挫折,生活贫困,但他仍然坚持诗歌创作。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曹松的诗歌主要表达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曹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自己怀才不遇,对现实充满了不满和无奈。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通过对九华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望九华寄池阳太守》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中晚唐时期,诗人曹松在此时期经历了科举落榜、生活贫困等人生际遇。同时,这个时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和情感寄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