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喜友人归上元别业

标题包含
喜友人归上元别业
一樯千里外,隐者兴宜孤。落日长边海,秋风满故都。 掩关苔色老,盘径叶声枯。匡岳来时过,迟回绝顶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艘帆船在远方,孤独地立于山水之间。 太阳即将落山,那一片金黄色的光芒洒在远方的海边,整个古都都被秋风吹拂。 门外青苔苍翠,岁月沉淀的痕迹明显可见;曲径通幽处,落叶纷纷。 当庐山在眼前呈现时,不禁让人惊叹:它的顶峰真是美中不足啊!
去完善
释义
1. 一樯(qiáng):意指一条船。这里形容远方的船舶,强调友人的离家距离之远。 2. 千里外:指的是远离故乡的地方,通常指代在外的游子或游子所在的遥远之地。 3. 隐者:指退居山野、不问世事的隐士。 4. 兴宜孤:意为隐者的兴致应该会更高涨、更加独立。这里的“孤”含有独自、独立的意思。 5. 长边海:表示广漠的地平线与海洋相接的景象,视野辽阔。 6. 满故都:描述秋风吹拂整个故都的景象,充满秋天的气息。 7. 掩关:关门闭户之意。 8. 苔色老:指苔藓颜色深绿,有岁月的痕迹。 9. 盘径:弯曲的小路。 10. 叶声枯:指树叶被秋风吹落时发出的声音。 11. 匡岳:即湖南岳阳,此处用来借指诗中的故都所在地。 12. 来时过:表明诗人与友人一同经过匡岳这个地方。 13. 迟回:踌躇不前,犹豫不决。 14. 绝顶无:指登上山顶的愿望未能实现。
去完善
赏析
《喜友人归上元别业》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以“喜友人归上元别业”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隐的欣喜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一樯千里外,隐者兴宜孤”描绘了友人的隐居生活。这里的“一樯”指的是船只,“千里外”则是指远离尘嚣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出友人在远离世俗纷扰的遥远地方过着隐居生活的情景。同时,诗人用“兴宜孤”来描述隐者的性格特征,暗示了隐者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 颔联“落日长边海,秋风满故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里,诗人通过对“落日”和“秋风”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气氛。这种气氛与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相互辉映,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颈联“掩关苔色老,盘径叶声枯”进一步描绘了友人的隐居环境。这里的“掩关”是指关闭门窗,“苔色老”则表示苔藓的生长。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形象地表现出友人隐居之处的宁静与幽深。而“盘径叶声枯”则通过落叶的声音,表达了季节的变化,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种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之中。 尾联“匡岳来时过,迟回绝顶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匡岳”是指位于湖南省的岳麓山,相传屈原曾在此山隐居。诗人通过对“匡岳”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在如此崇高的隐居之地的赞美。而“迟回绝顶无”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友人归上元别业》是唐朝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僖宗光启年间(885年-887年),这是黄巢之乱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归隐田园,寻求内心的宁静。 曹松是晚唐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才横溢,但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在黄巢之乱期间,曹松曾被迫离开家乡,流亡他乡。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度过了艰苦的岁月。在这些朋友中,有一位名叫李商隐的文人,他与曹松关系甚密,两人在战乱中互相扶持,共度难关。 在唐僖宗光启年间,黄巢之乱逐渐平息,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在这个时候,曹松的朋友们纷纷选择了回归故里,过上隐居的生活。曹松在得知李商隐即将离开他,回到上元的别业时,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为朋友的离去感到悲伤;另一方面,他又为朋友能够回归故乡,过上安定的生活而感到欣慰。 在这种心境下,曹松写下了这首《喜友人归上元别业》。诗中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他们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面对战乱时的无奈和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