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暮春书事
杨柳城初锁,轮蹄息去踪。春流无旧岸,夜色失诸峰。
影动渔边火,声迟话后钟。明朝回去雁,谁向北郊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杨柳城的城门刚被关闭,各种车辆与马匹就已经停止了行迹。春天河流的水位已经超出了过去的河岸,夜色中也失去了那些山峰的身影。
渔火在岸边晃动,钟声在交谈之后迟缓地响起。明天将要离去的大雁,有谁会在北郊相遇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江:地名,即长江南岸的九江市。
2. 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这里指代晚春时节。
3. 杨柳城:指古代九江市的城区,因种植杨柳而得名。
4. 初锁:刚进入封闭状态,这里指城门刚关闭的时候。
5. 轮蹄:指车轮和马匹,代指车辆马匹。
6. 息去踪:平息了过往的车马痕迹。
7. 春流:春天的水流,这里指江河水。
8. 无旧岸:没有原来的河岸,形容江水上涨,淹没了部分河岸。
9. 夜色:夜晚的景象。
10. 失诸峰:失去了各种山峰的踪影,形容夜幕降临,看不清远处的山峰。
11. 影动:光影摇曳。
12. 渔边火:渔舟上的灯火。
13. 声迟:声音迟缓。
14. 话后钟:话别后的钟声,这里指寺庙或佛塔的钟声。
15. 北郊:城北的郊外地区。
16. 明朝回去雁:明天回程的大雁。
17. 谁向北郊逢:谁会在北郊遇见呢?这里表达了一种期盼与人相逢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九江的暮春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心情。首联描绘了杨柳城的暮春景象,城门刚刚关闭,路上的行人稀少,轮蹄的声音消失在远方,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颔联通过“春流无旧岸,夜色失诸峰”两句,描绘了江水流动、夜色笼罩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到来。颈联中,“影动渔边火,声迟话后钟”两句,形象地表现了夜晚的静谧,渔船上的灯火摇曳不定,说话后的钟声回荡在夜空之中,更显出作者内心的不舍之情。尾联则通过对北归大雁的设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思念之情和对重逢的期待。整首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江暮春书事》是唐代诗人曹松的诗歌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末五代时期,大约公元900年左右。
曹松生活在唐朝末年,此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他是一位关心民生、胸怀壮志的诗人。在江西九江逗留期间,正值暮春时节,眼前所见之景触发了他的感慨之情。此时的大地春回,万物复苏,但诗人却在思索如何在乱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曹松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历史的大转折时期。一方面,唐朝已经走向衰落,战争频发,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南方逐渐崛起,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既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又对未来充满期待。而曹松正是其中的一员,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时代的变迁,用诗篇抒发自己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