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七夕

标题包含
七夕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廻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诗描绘了牛女(牵牛星和织女星)在七夕相会的情景。下面是这首诗的优雅现代白话文翻译: 牛郎织女相约在秋天的七夕,相遇时喜鹊在空中飞舞。 白云飘渺环绕着金色的马车,明亮的月亮悬挂在如玉般的新月之上。 燕子翅膀上从未增添离别的哀愁,花朵的容颜永远不会再次含羞。 当夜幕将要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分别的时刻到来之时,东方初升的太阳如箭般直射翠绿的楼阁。
去完善
释义
《七夕》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诗词的字词注释: 1. 牛女:指牵牛星和织女星,即牛郎织女的简称。 2. 相期:互相约定、相约。 3.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传说牛郎织女每年这一天在银河相会。 4. 横流:水流泛滥之意。这里用来形容鹊桥横跨天河的景象。 5. 彤云:红色彩云。 6. 金辂:帝王所乘之车,这里代指皇帝。 7. 婵娟:形容美好。 8. 玉钩:玉制的挂饰,这里用来比喻新月。 9. 燕羽:燕子的羽毛。这里用来比喻信使。 10. 花容:如花容颜。这里用来比喻女子。 11. 更残:指夜深时分。 12. 分襟:离别时分的情景。 13. 晓箭:早晨的箭,这里用来比喻太阳的光芒。 14. 翠楼:华丽的楼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七夕节为背景,描绘了牛郎织女的相会情景。首句“牛女相期七夕秋”点明了主题,突出了牛郎织女在每年七夕时节的相期之约。接下来的诗句分别描述了鹊桥的壮观、天宫的富丽以及月亮的明亮,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和感慨。尽管他们每年只能相会一次,但他们之间的爱意却并未因此而减弱。这种真挚的感情让人感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最后两句“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则预示了分离的时刻即将到来,表达了诗人对这对恋人离别的惋惜之情。整首诗通过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夕》是唐朝诗人曹松在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在公元755年至763年间,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动荡。在这段时间里,曹松作为一位文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时,唐代社会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民众的生活也日益艰难。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尤其是爱情这一主题,成为了许多诗人关注和表达的重点。因此,曹松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牛郎织女故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向往。 总的来说,《七夕》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这个特殊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作者曹松在面对战争和社会动荡时的忧虑和希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依然保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