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右赠陆处士
静节灌园余,得非成隐居。长当庚子日,独拜五经书。
白浪吹亡国,秋霜洗大虚。门前是京口,身外不营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静节专注灌园事,岂不成隐逸生活。闲暇时拜读五经书,庚子日复拜此日良辰。
白浪滔滔诉说亡国恨,秋霜凛冽洗涤天空宽。京口之畔吾家门庭,心境之外不必忧虑储藏之事。
去完善
释义
1. 静节:指以清静贞洁的行为修养身心。
2. 灌园:本指浇园,这里指田园生活。
3. 得非:表示揣测或反问的语气,意思是“莫非是”。
4. 成隐居:完成隐居的志趣。
5. 长当:长久地度过。
6. 庚子日: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子,此处泛指普通的一天。
7. 五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8. 白浪:白色的浪花,比喻社会的动荡不安。
9. 亡国:指国家的灭亡,此处可能指历史上的国家兴亡。
10. 秋霜:秋天的霜,喻指时间的流逝。
11. 大虚:天空,喻指广阔无垠的空间。
12. 京口:古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这里代指繁华的城市。
13. 身外:自身之外的事物,这里指物质需求。
14. 营储:经营储备,这里指追求物质财富。
去完善
赏析
《浙右赠陆处士》这首诗以五言诗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联描绘了陆处士的田园生活,他在静谧的环境中浇灌菜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颔联则强调了陆处士对五经书的热爱和尊敬,表明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颈联“白浪吹亡国,秋霜洗大虚”揭示了诗人在此时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白浪”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不安,而“秋霜”则寓意着秋天的肃杀之气,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危机感的画面。尾联则通过京口这一地名,传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尽管身处世外桃源,但他仍然心系家国。
整首诗以隐逸为主题,同时融入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浙右赠陆处士》,是由唐朝诗人曹松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即公元867年至907年之间。这个时期唐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各种战乱不断。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曹松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曾游历四方,担任过地方官吏,但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最终选择辞官回乡,过起了隐逸的生活。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间疾苦和现实问题。
在《浙右赠陆处士》一诗中,曹松通过对陆处士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诗中的“野情偏得趣”、“世态任纷纭”等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这首诗既是诗人对陆处士的赞美,也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表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