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溪僧院
少年云溪里,禅心夜更闲。煎茶留静者,靠月坐苍山。
露白钟寻定,萤多户未关。嵩阳大石室,何日译经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青春的溪流中,禅修的心灵在夜晚更加宁静。烹煮茶汤留下寂静的友人,依傍着月亮坐在青山之中。
夜露凝结之时,钟声响起而寻找归宿,点亮灯光的房间尚未关闭。那遥远的嵩山岩穴,何时才能返回再次翻译经典呢?
去完善
释义
1. 宿:住宿。
2. 溪僧院:位于云溪的僧院。
3. 禅心:佛教指清净寂定的心境。
4. 煎茶:煮茶。
5. 静者:清静之人,此处指僧人。
6. 靠月:靠近月光,意指赏月。
7. 苍山:青山。
8. 露白:露水晶莹。
9. 钟寻定:敲钟寻找宁静之境。
10. 萤多:萤火虫繁多。
11. 户未关:门窗未关。
12. 嵩阳:古地名,今中国河南省登封市一带。
13. 大石室:指嵩阳书院的大石讲堂。
14. 译经:翻译佛经。
去完善
赏析
《宿溪僧院》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溪边僧院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僧院中静谧的夜生活以及超然物外的修行心态。首联“少年云溪里,禅心夜更闲”描绘了溪边的青年修士们,在夜晚时分展现出更加宁静的心境。颔联“煎茶留静者,靠月坐苍山”则用“煎茶”和“靠月”两个动作,展现出他们在山间月下悠然自得的情景。颈联“露白钟寻定,萤多户未关”以“露白”和“萤光”这两个自然景观为背景,形象地描绘出僧院的清晨景象以及生活的朴素与宁静。尾联“嵩阳大石室,何日译经还”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修行的期许以及对嵩阳大石室的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溪边僧院之中,感受到了禅宗文化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溪僧院》是晚唐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描绘寺庙生活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在夜晚时分,诗人借宿在溪边的僧院,感受到的宁静、平和的氛围。通过对僧院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诗人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隐逸生活以及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晚唐时期(公元859年-907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庇护所,出家为僧成为了一种潮流。曹松本人也曾在科举失利后选择出家,后还俗并继续诗歌创作。因此,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表达了对宗教信仰的思考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
与此同时,晚唐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严重,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对现实感到失望,转而关注心灵层面的探索,寻求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这种时代背景也为曹松的这首诗提供了创作的土壤,使其成为描绘僧院生活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