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曲江暮春雪霁

标题包含
曲江暮春雪霁
霁动江池色,春残一去游。菰风生马足,槐雪滴人头。 北阙尘未起,南山青欲流。如何多别地,却得醉汀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雨后天晴,江面波光粼粼,春天渐渐离去,正是出游的好时节。走在长长的水草旁,马蹄声声,仿佛能听到风吹过的声音;行走在槐树下,槐花飘落在头顶上,好像漫天飞雪。北城门上的尘土还未扬起,南山却是绿意盎然,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多么希望可以远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却在不知不觉间,又来到这风景如画的地方,尽情欢畅,沉醉在这片宁静的水域。
去完善
释义
1. 霁:雨后转晴。 2. 江池:江河湖泊。 3. 菰风:风吹拂下的菰叶声。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的一种植物。 4. 马足:马的蹄子。 5. 槐雪:指槐树花飘落在头上。 6. 滴人头:指槐花像雪花一样落在人的头上。 7. 北阙:皇宫北门。这里指的是朝廷。 8. 南山:南边的山,这里指南阳地区的山。 9. 青欲流:形容春天的绿意盎然。 10. 多别地:指离别的地点很多。 11. 醉汀洲:在岸边水边喝酒。汀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曲江暮春雪霁”为题,描绘了暮春时节雪后天晴的景色。首先,诗人通过“霁动江池色”一句展现了江水在雪后初晴时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接下来,诗人用“春残一去游”表达了在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外出游览的心情。接下来的四句则通过具体的风物细节进一步描绘了雪后初晴的景象:“菰风生马足,槐雪滴人头”,风吹拂着菰草,马蹄踏着冰雪,槐花上的雪水滴落在人的头上,这些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场景。 接着,诗人以“北阙尘未起,南山青欲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北方的天空还没有被尘土污染,而南方的山峦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最后,诗人发出了感慨:“如何多别地,却得醉汀洲。”虽然身处多个离别之地,但仍能在这美丽的景致中找到慰藉,沉醉于这如画的汀州。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后初晴的美丽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感情,展现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曲江暮春雪霁》是晚唐诗人曹松的一首描绘暮春时节雪后初晴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唐末时期,具体年份尚无确证。这个时期唐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战乱频仍,民生疾苦,而曹松正是生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位诗人。 曹松一生历经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直到唐昭宗天复年间(901-904年),才以年近七十的高龄进士及第。这种人生的曲折经历使得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同情弱势群体。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一主题,如《寒食日题杜鹃花》、《山中晓兴》等。 在创作《曲江暮春雪霁》时,曹松已经步入晚年,他目睹了唐末社会的动荡不安,深感忧虑。而在这首诗中,他以暮春雪霁的景象为引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深痛恨。诗中的“柳絮”和“梨花”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短暂易逝,而“凤凰池”则暗示着皇宫禁苑的繁华盛世已不再。这些都反映出曹松对时代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