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冢
代远已难问,累累次古城。民田侵不尽,客路踏还平。
作穴蛇分蛰,依冈鹿绕行。唯应风雨夕,鬼火出林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间已远去难以追寻,一座座古城遗址犹如排列相连的串珠。当地民众的田地不时被入侵者蚕食,而往来过客的道路却渐趋平坦。曲折的小径分岔交错,如同冬眠的蛇群;沿着山脊前行,不时可见成群结队的鹿群。只有在这风雨交加的夜晚,幽幽磷火才会从那密林深处浮现出来,宛如亡灵的指引,为夜行者带来丝丝寒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古冢:古墓。指古人葬身的坟墓。
2. 代远已难问:代,世代;难问,难以查问。这句表示古代的事情已经难以追溯。
3. 累累:接连不断的样子。
4. 次古城:坐落在古代城市遗址上或附近的城镇。
5. 民田侵不尽:民田,农民的田地;侵,侵占,侵犯。这句形容古墓占地严重,农田被侵占却无法完全收回。
6. 客路踏还平:客路,行人来往的道路;踏,踩踏,行走;还平,变得平坦。这句意味着行人过往频繁,道路因此变得更加平整。
7. 作穴蛇分蛰:作穴,挖掘洞穴;蛇分蛰,指冬眠的蛇在惊蛰时分开。这句比喻古墓中有许多蛇虫居住。
8. 依冈鹿绕行:依冈,依靠山岗;鹿绕行,鹿群围绕行走。这句表示有鹿群在山岗附近活动。
9. 唯应风雨夕:唯应,只有在……的时候;风雨夕,风雨交加的夜晚。
10. 鬼火出林明:鬼火,旧时迷信认为阴间鬼魂燃烧的火;出林明,从树林中冒出亮光。这句描述在风雨之夜,古墓周围会出现类似鬼火的亮光。
去完善
赏析
《古冢》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描绘古墓的诗。在这首诗中,曹松通过对古墓的描绘,表达了对他所处时代的深深忧虑和对历史的感慨。
首联“代远已难问,累累次古城”,描述了古墓的存在已经很久远了,无法追溯其源头,它们密集地分布在古城周边。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古墓历史的感叹,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的深思。
颔联“民田侵不尽,客路踏还平”,展示了农民侵占古墓的情况。虽然这些古墓被不断地蚕食,但新来的路人却能够重新平整被践踏的土地。这里的“民田”和“客路”形成了对比,暗示了不同人群对待历史遗迹的不同态度。
颈联“作穴蛇分蛰,依冈鹿绕行”,描述了古墓周围的自然环境。这里的蛇在古墓里冬眠,鹿则绕着古墓行走。这种景象既显示出自然的和谐,又进一步渲染了古墓的神秘气氛。
尾联“唯应风雨夕,鬼火出林明”,通过想象,将读者带入了更为神秘的意境。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古墓中的鬼火闪烁不定,给人带来无尽的恐惧与神秘感。这里,诗人以虚幻的手法,为古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整首诗以古冢为主题,通过对古墓、人、自然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成功地传达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现实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冢》是晚唐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的唐朝末年,正值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在这首诗中,曹松通过对古墓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曹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代。他在长安求学时,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然而,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最终成为了一名诗人。他的诗歌多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在曹松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落阶段,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抒发心中的感慨。曹松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时代的变迁,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思考。
在这首《古冢》中,曹松通过对古墓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他认为,无论是古代的英雄豪杰,还是现代的普通百姓,都逃不过生死轮回的命运。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反映了曹松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超脱心态。同时,这首诗也透露出他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