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旅次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鴈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忆起回家休息的时候登上越王台,回乡的念头在高处却难以割舍。
身为客人正是没有大雁传信的地方,远方的家园谁会寄来家书呢?
城头的号角早早地唤醒了冬日的霜露,城郭里的余潮带着月光回来。
心中如同百花齐放却无法实现,每年春天都会迫不及待地发芽生长。
去完善
释义
1. 忆归休上越王台:这句诗意思是诗人想起回家的事,但是又想到要登上越王台才能回去,越王台是古代吴越国越王勾践所建的一个观台。
2. 归思:思家的情绪。
3. 裁:裁剪,这里指抑制、控制的意思。
4. 无鴈处:这里指没有鸿雁传书的远离家乡的地方。
5. 故园:故乡,指诗人的家乡。
6. 谁道:谁说的意思。
7. 城头早角:早晨城墙上的号角声。
8. 吹霜尽:意味着清晨的寒冷已经散去。
9. 郭里残潮:城市近郊的潮水退去时留下的痕迹。
10. 荡月回:月光在水波荡漾中摇曳不定。
11. 心似百花开未得:形容心情如同百花盛开一般无法平静。
12. 年年争发被春催:每年春天来临时,花朵竞相开放。这里是用花比喻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就像被春风吹开的鲜花一样,无法抑制。
去完善
赏析
《南海旅次》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越王台为引子,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首联以“忆归”开篇,点明了诗的主题;颔联通过客居无雁传书和故园书的缺失,进一步突出了离愁别绪;颈联描绘了城头初晓、郭里潮水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尾联则以百花争艳比喻内心的情感波动,表达了诗人渴望回乡而又无奈于现实处境的心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在异域他乡时的思乡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海旅次》是晚唐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描绘南蛮风情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年,大约公元900年左右。
在曹松创作此诗的这段时间里,晚唐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黄巢起义爆发后,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并未因社会的动荡而停滞不前,反而产生了许多反映现实、关注民生的佳作。
曹松作为一个南方的文人,他亲身经历了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生活。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民众的同情。在他的这首《南海旅次》中,曹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蛮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