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
北鄙征难尽,诗愁满去程。废巢侵烧色,荒冢入锄声。
逗野河流浊,离云碛日明。并州戎垒地,角动引风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北地的边境饱受战乱之苦,满怀忧愁的诗句充满了旅程的每个角落。废弃的鸟巢已经被战火侵蚀,荒芜的墓地融入锄头的声音。浑浊的河水在山野之间流淌,云朵与大地分离,阳光洒在沙漠上。这里是并州边疆,战马和号角激起风声。
去完善
释义
1. 北鄙:北方边境地区。这里指代喻坦之要去的太原。
2. 征难尽:战争的灾难无穷无尽。
3. 诗愁:诗人抒发忧愁的诗篇。这里用以形容喻坦之行囊中充满了忧虑的诗歌作品。
4. 去程:离去的行程。这里指喻坦之即将踏上赴太原的旅程。
5. 废巢:废弃的鸟巢,比喻战争后的荒芜景象。
6. 侵烧色:被战火焚烧过的颜色,此处描绘了战争留下的痕迹。
7. 荒冢:荒废的坟墓,表现战乱的残酷和对生命的摧残。
8. 入锄声:听到农民耕作的声音,暗示战后的农业恢复情况。
9. 逗野河:穿过原野的河流,描述喻坦之将要经过的自然风光。
10. 河流浊:河水因战争遗留的污物而变得混浊。
11. 离云碛:离开中原地区的云和沙漠地带,喻坦之即将前往的边远地区。
12. 日明:阳光照耀在碛上,突显环境苍凉。
13. 并州戎垒地:并州,古代行政区域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戎垒,军事堡垒,这里指并州的军事重镇。
14. 角动:号角声起。
15. 引风生:引发疾风,形容紧张的战争气氛。
去完善
赏析
《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是一首描绘北方边塞景象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首先,诗中“北鄙征难尽,诗愁满去程”两句,点明了北方边陲战争的频繁与残酷。这些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忧虑。这里的“诗愁”并非指写诗时的忧愁,而是指因战争而产生的忧虑之情。
接下来,“废巢侵烧色,荒冢入锄声”两句描绘了战后的景象。废弃的房屋被战火熏染,破败不堪;荒凉的墓地周围响起了耕作的声音。这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破坏性,以及人们努力重建家园的决心。
然后,“逗野河流浊,离云碛日明”两句则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浑浊的河水和遥远的沙漠,象征着战争的艰辛和不测,而明媚的阳光则预示着希望的来临。
最后,“并州戎垒地,角动引风生”两句则描绘了军事要地的紧张气氛。激烈的角鼓声在空中回荡,仿佛能激起狂风。这表现了战场上的紧张氛围,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的现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曹松创作的。曹松生活在唐朝末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他在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对当时的政治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创作这首诗时,曹松正值壮年,他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受挫。这种经历使他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怀疑和批判。在诗歌中,他以喻坦之的视角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晚唐时期,太原地区是军事重镇,承担着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战争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松创作了这首送别诗,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征战的关心和担忧。
总的来说,《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这首诗是曹松在对时代背景深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映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