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阁
常寂常居常寂里,年年月月是空空。
堦前未放岩根断,屋下长教海眼通。
本为入来寻佛窟,不期行处踏龙宫。
他时忆著堪图画,一朵云山二水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始终宁静地生活在寂静之地,每分每秒都是空灵的。
台阶前未曾阻断过岩石的根部,房屋下面总是让海眼相通。
本意是为了寻找佛窟而来,却意外地行走在龙宫之上。
未来回忆起这一情景可以画下来,就像在一朵云山和二水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题:题目的意思。
2. 昭州山寺:昭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名,即今天的广西昭平县;山寺,位于山中的寺庙。
3. 常寂上人:上人是对高僧的尊称,这里指代在昭州山寺修行的法师。
4. 水阁:建在水上或靠近水边的楼阁。
5. 常寂常居:以常寂为名的地方。
6. 年年月月:每年每月,形容时间之久。
7. 是:表示肯定或者存在。
8. 空空:指佛教的无常观念,指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9. 堦前:阶前,指台阶前的空地。
10. 未放:还没有放开,这里指台阶前的空地没有向远处延伸。
11. 岩根:岩石的根部,这里指山的边缘。
12. 屋下:阁楼下面。
13. 长教:长期让,持续使。
14. 海眼:地理名词,是指陆地上的地下泉水出口。
15. 本为:本来是为了。
16. 入来:进来。
17. 佛窟:佛教中的修行洞窟。
18. 不期:意料之外。
19. 行处:行走过的地方。
20. 踏龙宫:踏入传说中的龙宫。
21. 他时:其他时候。
22. 忆著:回忆起。
23. 堪图画:值得画下来。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和寺院生活的诗,诗人在观赏昭州山寺的水阁,表现了对禅意的领悟和恬淡的生活态度。全诗如下:
首先,诗人以“常寂”和“空空”为主题,强调常寂上人居住的环境清幽静谧,体现了僧人修行生活的无欲无求。
然后,诗人描述了台阶前的岩石、屋子下的海眼,形象地展示了环境的广阔与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的“未放岩根断”、“长教海眼通”,表明了山寺的根基牢固,同时传达出大海通达之意,寓意佛法无边。
接着,诗人用“本为入来寻佛窟,不期行处踏龙宫”两句,表达了在寻找佛家的真谛过程中,意外发现此处的美景如龙宫一般壮丽。这里寓含着禅宗的顿悟思想,即心中所想与现实所见之间的奇妙结合。
最后,“他时忆著堪图画,一朵云山二水中”,诗人提到在将来回忆这个画面的时候,会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将这幅画描绘得如此生动传神,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赞美山寺之景,更是以此表达自己对佛家境界的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和美景的地方,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阁》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曹松在昭州所作,约公元886年左右。这一时期,唐朝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作为一位文人墨客,曹松虽然博学多才,但在那个时代并未受到重用,人生际遇颇为坎坷。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曹松选择了云游四方、寄情山水的生活方式,以此来逃避现实的压力和纷扰。他来到昭州这座古城,结识了山寺的住持常寂上人,两人在佛理禅机中相互欣赏,成为了忘年之交。在这座古刹之中,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宁静的岁月。
一次,他们在寺中一座水阁之上品茗论道,欣赏着窗外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祥和与宁静。面对此情此景,曹松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这首描绘山寺水阁美景的诗篇。通过对山中禅院的描绘,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逸生活向往,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代的厌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