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友人池上咏芦

标题包含
友人池上咏芦
秋声谁种得,萧瑟在池栏。 叶涩栖蝉稳,丛疏宿鹭难。 敛烟宜下□,飒吹省先寒。 此物生苍岛,令人忆钓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秋天是谁种下的呢? 它的声音如此萧瑟,就在池塘的边缘。 叶子苦涩,让蝉稳稳地栖息,草丛稀疏,使得鹭鸟难以藏身。 收敛烟雾,适合低下头去,秋风飒爽,让人想起曾经的寒冷。 这样的景致生在苍茫的小岛上,让人不禁回忆起钓鱼的情景。
去完善
释义
1. 秋声:秋天的风声。这里指芦花盛开的景象。 2. 萧瑟:形容风吹拂草木的声音。 3. 池栏:池塘的围栏。 4. 叶涩:叶子粗糙,形容芦叶的特点。 5. 栖蝉:栖息在树上的蝉。 6. 丛疏:稀疏的草丛。 7. 宿鹭:夜晚休息的鹭鸟。 8. 敛烟:烟雾收敛,形容芦花在风中飘动的样子。 9. 飒吹:寒冷的北风。 10. 省:知道,觉察。 11. 苍岛:青翠的岛屿。 12. 钓竿:钓鱼的工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友人池上咏芦”为题,通过对池上芦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友情的怀念。诗人以芦花作为切入点,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秋天声韵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同时,诗人还通过描述落叶、宿鹭等景象,表现出自然界中的动态美与静谧美。 其中,“叶涩栖蝉稳,丛疏宿鹭难”两句,用落叶的声音比喻栖蝉的安稳,又以稀疏的芦花丛喻指宿鹭的艰难,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洞察。而“敛烟宜下□,飒吹省先寒”则形象地展示了芦花在风中摇曳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一丝寒冷的气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最后,诗人通过“此物生苍岛,令人忆钓竿”两句,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大自然的景致中,既表达了对友情的怀想,又巧妙地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无奈,使得整首诗具有深沉的哲理内涵。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是一首颇具韵味和深度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友人池上咏芦》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大约在公元9世纪。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包括科举制度的改革、藩镇割据的加剧以及佛教和道教的繁荣等。 在创作这首诗时,曹松正处于他的中年时期,他在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成功。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继续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他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得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曹松当时的生活经历和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有关。他在诗中通过描绘芦苇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