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郎中林亭
秪向砌边流野水,樽前上下看鱼儿。
笋蹊已长过人竹,藤径从添拂面丝。
若许白猿垂近户,即无红果压低枝。
大才必拟逍遥去,更遣何人佐盛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欣赏这首古诗的优美现代白话文翻译:
只在水边的石头旁流淌着清澈的溪水,举杯之际,观赏着游动的鱼儿。
竹笋生长的道路已经超过了竹林,攀援而上的藤蔓增添了拂过面庞的丝丝凉意。
假如允许白猿靠近家门,就不会有低垂的树枝挂满果实。
真正的英才定会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还能派谁去辅佐国家的繁荣昌盛呢?
去完善
释义
1. 祗:只,表示唯一的选择或行为。
2. 砌边:指在房屋台阶旁的流水处。
3. 野水:野外的小溪或流水。
4. 樽:古代一种饮酒器具。
5. 上下:向上游,下游的意思。
6. 看鱼儿:观看水中游动的鱼。
7. 笋蹊:竹笋生长的路径。
8. 过人竹:超过人身高的竹子。
9. 藤径:藤蔓覆盖的路径。
10. 从添:继续增加。
11. 拂面丝:缠绕在脸上的藤蔓。
12. 白猿:白色的猿猴,此处寓意高手。
13. 垂近户:靠近门窗悬挂。
14. 红果:红色的果实,此处可能寓意高官厚禄。
15. 压低枝:果实把树枝压低。
16. 大才:有才能的人。
17. 必拟:必定,一定。
18. 逍遥去:指的是诗人决定离开官场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19. 更遣:再次派遣。
20. 佐盛时:辅佐国家兴旺的时期。
去完善
赏析
《李郎中林亭》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诗人理想的作品。诗人在赞美李郎中林亭的美景的同时,也隐含着对自己才华的期许和对国家治理的关切。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意境优美。
首联“秪向砌边流野水,樽前上下看鱼儿”,诗人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林亭周围的景致: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在庭院边,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展示了林亭的美丽景象,还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颔联“笋蹊已长过人竹,藤径从添拂面丝”,诗人进一步描述了林亭周边的环境变化:竹笋生长的道路已经超过了原有的竹子,藤蔓在道路上增添了轻柔的触感。这些细微的变化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颈联“若许白猿垂近户,即无红果压低枝”,诗人想象着林亭附近的自然景象:如果允许白猿靠近门户,那么树枝上挂满的红果就不会被压低了。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又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尾联“大才必拟逍遥去,更遣何人佐盛时”,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有才能的人应该去追求逍遥的生活,同时也要有人出来辅佐国家的繁荣昌盛。这一联揭示了诗人对人才和国家治理的关注,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李郎中林亭》是唐朝诗人曹松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94年,即唐昭宗时期。曹松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现实感慨为主,尤其在晚年期间,他更专注于山水诗的创作。
在创作这首《李郎中林亭》时,曹松已过古稀之年,经历过科举失利的挫折,以及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社会动荡。这些人生的阅历和感悟使得他在面对美景时,更容易产生深沉的思考和感慨。他以善于挖掘自然景色的内在含义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而著称,尤其擅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刻画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唐昭宗时期,晚唐的政治局面十分复杂,内外矛盾交织,皇权衰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曹松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捕捉到自然景观中的深刻内涵,将个人的感慨融入对自然的描绘中,使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