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贻世

标题包含
贻世
富者非义取,朴风争肯还。红尘不待晓,白首有谁闲。 浅度四溟水,平看诸国山。只消年作劫,俱到总无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富裕的人不是通过正义获取财富,这让淳朴的风气很难回归。世俗的纷扰让人忙碌不堪,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很难得清闲。他们俯瞰四海之水,审视各国的山河,年复一年的世事如梦似幻,所有的这一切都将终归于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贻世:即遗世,留传后世之意。 2. 富者非义取:指富贵的人并非通过正当手段取得财富。 3. 朴风:淳朴的风俗习惯。 4. 红尘:世俗繁华世界。 5. 白首:头发变白,表示年老。 6. 浅度四溟水:四溟,泛指四海;浅度,指海上航行不太深的地方。 7. 平看诸国山:诸国,指世界各国;平看,平静地看待。 8. 年作劫:将年代视作劫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忧虑和对公平、和谐社会的渴望。诗的前两句揭示了社会不公平的现实:富人不是通过正义的手段获得财富,而淳朴的风俗却被人们争相抛弃。接下来,诗人以红尘中的纷扰和人们忙碌的生活为对比,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人借“四溟水”和“诸国山”这两个意象,描绘了世界广阔壮丽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认为只需一年时间,所有的生命都将走向终点,没有差别。这首诗语言朴素,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贻世》是唐朝诗人曹松的作品,这首诗收录于《全唐诗》。曹松(848-903年)是唐朝晚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闻名。 在唐末时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日益严重,曹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贻世》。他以一颗敏感的心灵,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在创作《贻世》时,曹松正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唐朝已经走到了尽头,各地藩镇割据,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曹松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希望通过诗歌传达出自己的忧虑和期望。 总的来说,《贻世》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创作的,它反映了曹松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曹松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