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南道中
十月荒郊雪气催,依稀愁色认阳台。
游秦分系三条烛,出楚心殊一寸灰。
高柳莫遮寒月落,空桑不放夜风廻。
如何住在猿声里,却被蝉吟引下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月的荒郊被寒冷的雪气催促着,让人在朦胧中感觉到那熟悉的阳台上的忧愁。就像是分别之际点燃的三根蜡烛,各自的心中都有一寸忧郁的灰烬。高高的柳树无法阻挡寒冷的月光,而空旷的桑树则让夜晚的风自由地回旋。如何能在幽静的山谷中聆听猿猴的啼鸣,却又被那林中的知了唤醒呢?
去完善
释义
1. 荆南:指荆州南部地区。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地区,三国时期是蜀魏争夺的战略要地。
2. 阳台:这里可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古都郢都的宫殿名,即“阳台宫”。也可能指的是后来泛指的“阳台山”或“阳台楼”,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是诗人以阳台借指故地。
3. 游秦:这里的“秦”应该是指唐朝时期北方的中国。诗人提到“游秦分系三条烛”,意思是分隔在北方的三条蜡烛。
4. 出楚:这里的“楚”应该是指南方的中国。诗人提到“出楚心殊一寸灰”,意思是从南方出发的心情,似乎有一寸的灰尘。
5. 高柳:这里可能是诗人在描绘当时环境的一个景象,是高大的柳树之意。
6. 空桑:空桑山,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发源地之一,位于荆州附近。
7. 夜风廻:夜晚的风吹回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荆南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以“十月荒郊雪气催”开篇,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气候特点,营造了萧瑟荒凉的氛围。接着用“依稀愁色认阳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惆怅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远方的思念。
颔联通过“游秦分系三条烛,出楚心殊一寸灰”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经历了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感受。颈联通过“高柳莫遮寒月落,空桑不放夜风廻”两句,描绘了夜晚的自然景象,凸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尾联“如何住在猿声里,却被蝉吟引下来”则以奇特的想象收尾,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荆南道中》是晚唐诗人曹松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末时期,即公元9世纪末。此时唐朝国势日衰,战乱频发,民生凋敝。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离开长安,来到江南地区寻求避乱和安宁。
曹松在晚唐时期因科举落第而流寓荆州一带,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在荆南道中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沿途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战乱中的荆南地区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