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入蜀过夏
师言结夏入巴峰,云水廻头几万重。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重只如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师的话如同夏天的结界进入了挺拔的山峰,白云和流水环绕着无数的回声。五月的峨眉山需要靠近火焰取暖,披着厚重的木皮衣领仿佛依然身处冬天。
去完善
释义
1. 巴峰:指四川境内的巴山。
2. 云水:在高山之上,云雾和水气相连。这里借指山的高峻。
3. 廻头:回头看,这里指回头望去。
4. 五月峨眉:五月的峨眉山。
5. 须近火:需要靠近火源取暖。这里指峨眉山上的气温低,如同冬天一样寒冷。
6. 木皮领重:木皮是当地的一种草药,可以用来制作御寒的衣物。这里指僧人必须穿着厚重的木皮制成的衣物来抵御严寒。
7. 只如冬:就像冬天一样寒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曹松所作,描绘了僧人进入蜀地修行、避暑的情景。首句“师言结夏入巴峰” , “结夏”一词本指夏季结束,这里借指僧人度夏的地方,即巴山的高峰。接下来的“云水回头几万重”, 形象地描绘出蜀地的险峻风光。第二联则是描述了在峨眉山上炎热的夏季与清凉的木皮屋之间的鲜明对比。整首诗简洁明了,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入蜀过夏》是晚唐诗人曹松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70年至904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晚唐时期。
在这个时代,唐朝国势日衰,藩镇割据严重,战乱频繁,民生疾苦。曹松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民生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他的诗歌以其沉郁苍凉的风格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曹松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不第,直到晚年才进士及第。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他对于离别之情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在《送僧入蜀过夏》一诗中,曹松以送别僧人入蜀为背景,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感慨。同时,通过描述蜀地的风景,寄托了对友人一路顺风的美好祝愿。这首诗既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感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状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