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观华夷图

标题包含
观华夷图
落笔胜缩地,展图当晏宁。中华属贵分,远裔占何星。 分寸辨诸岳,斗升观四溟。长疑未到处,一一似曾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下笔如神速,画卷呈现安宁。中国属于贵重的地区,远方的后裔居住在哪个星球呢?分辨各个山峰的分寸,观察四海如同观看小小的容器。总是怀疑没有到达的地方,仿佛曾经都去过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落笔:指画家开始画画时用笔描绘。 2. 胜:超过,胜过。 3. 缩地:指缩小地形比例的画法。 4. 晏宁:安宁,平静。这里指画中的世界宁静而美好。 5. 中华:中国,华夏大地。 6. 贵分:尊贵的部分,这里指中国的领土。 7. 远裔:远方的民族和国家。 8. 占何星:占据哪个星座的位置,这里表示各国家和地区在地图上的位置。 9. 分寸:指图中尺寸的精细度。 10. 诸岳:各地的山脉。 11. 斗升:形容小范围的地理空间。 12. 四溟:四海,泛指世界各地。 13. 长疑:长期怀疑。 14. 一一:逐一,每一个。 15. 似曾经:似乎曾经去过或见过。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落笔胜缩地,展图当晏宁”开篇,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对地图描绘技艺的赞美,将一张地图画得仿佛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各地的风光。接下来,诗人点明主题:"中华属贵分,远裔占何星。"在这里,他将中国视为高贵的土地,而其他远方则对应遥远的星辰。这种对比显示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接下来的诗句,“分寸辨诸岳,斗升观四溟”,通过对地理特征的详细描绘,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高低起伏的山脉和浩渺无际的大海。诗人细致观察,通过尺寸和容量等度量单位,表达出在地图上呈现出壮丽景观的感动。最后两句,“长疑未到处,一一似曾经”,表达的是诗人对中国之外的世界的好奇心和对未知领域的向往。尽管还有许多地方尚未到过,但看过地图,却好像已曾游览过这些地方。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自豪,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对照等多种手法,将抽象的地图具体化,使其更具有生动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华夷图》是晚唐诗人曹松的一首长篇五言古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唐朝逐渐走向衰落,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 曹松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际遇也深受影响。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往往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曹松的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 在诗中,曹松通过对一幅描绘华夏各国和世界各国的地图的观察,表达了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反思。他描述了各民族的地理分布、风俗习惯和历史变迁,强调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此外,他还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