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崇圣寺僧
不醉长安酒,冥心只似师。望山吟过日,伴鹤立多时。
沟远流声细,林寒绿色迟。庵西萝月夕,重约语空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在长安醉酒狂,心中向往者师长。眺望远山时光逝,与鹤共舞几多时。
山间溪流声渐远,林木萧瑟绿影迟。庵堂西侧月色下,再次相约论道时。
去完善
释义
1. 长安:这里指唐朝首都长安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2. 冥心:在这里是指心境宁静的意思。
3. 望山:指诗人向远处眺望的群山景象。
4. 吟过日:吟诗度过时间。
5. 伴鹤立:与仙鹤为伴,立于周围环境中。
6. 沟远:指远离喧嚣的沟渠地带。
7. 流声细:形容沟渠中水流声音微弱。
8. 林寒绿色迟:指山林寒冷的环境下,树木的绿色显得迟滞而幽深。
9. 庵西萝月夕:在庵庙西侧,藤萝围绕,月光洒满夜晚。
10. 重约语空期:重新约定一个寂静无人的时间与僧人在空中交流(意指心领神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通过寄情于景的方式,展现了对“崇圣寺”的怀念和敬意。诗人用长安的酒为铺垫,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淡泊。他将自己与僧人相比,以突显其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佛教的信仰。其中"望山吟过日,伴鹤立多时"两句尤为生动地描述了诗人的心境,显示出他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寄托的状态。接下来的“沟远流声细,林寒绿色迟”则是借助于自然界的声音和色彩的变化,突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中获得的宁静。而最后的"庵西萝月夕,重约语空期"则又回转到人事方面,期望能再次与僧侣对话,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佛学的热衷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整首诗结构严谨,韵律流畅,充分展示了诗人深沉、庄重的情感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寄崇圣寺僧》,是唐代诗人曹松所著。诗中的“崇圣寺僧”指的是居住在崇圣寺的僧人。曹松在诗中对崇圣寺僧人的生活表达了深深的羡慕之情,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禅意的追求。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晚期,也就是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这个时期,唐朝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政治腐化,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曹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和无奈。
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诗人,曹松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早年曾在崇圣寺读书,对那里的僧人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不顺,这使他更加向往僧人的清静生活。在他的笔下,崇圣寺僧人的生活成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唐朝晚期,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许多文人雅士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曹松作为一位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哲学的影响。他认为,通过禅修,人们可以摆脱世俗的烦恼,达到内心的宁静。因此,他在《寄崇圣寺僧》中表达了对僧人的敬意和对禅意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