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商山夜闻泉

标题包含
商山夜闻泉
泻月声不断,坐来心益闲。无人知落处,万木冷空山。 远忆云容外,幽疑石缝间。那辞通曙听,明日度蓝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月光如泻音韵不断,静坐之中倍感悠闲。没人知道落在哪里,唯有万木环绕寒冷的山间。回忆中云朵舒卷,仿佛在石缝间幽然徘徊。即使明早动身,我也愿意欣赏这样的夜景。
去完善
释义
1. 泻:这里是倾泻的意思,表示泉水流出。 2. 月:月亮。 3. 坐:坐着,指作者在聆听泉水的声音时保持的姿势。 4. 益:更加,表示作者在聆听泉水声音时心情变得更加悠闲。 5. 落处:泉水流出的地方。 6. 万木:众多的树木。 7. 冷:使...寒冷,这里表示泉水从山间流出使得周围的空气变得清凉。 8. 空山:空旷的山林。 9. 云容:云朵的形态。 10. 幽疑:这里是表达作者对泉水来源的猜测,怀疑泉水是从石头间的缝隙中流出来的。 11. 那辞:即“哪辞”,是“哪里舍得”的意思。 12. 通曙听:整夜地听。曙,天刚亮的时候。 13. 明日:明天。 14. 度:度过,通过。 15. 蓝关:唐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
去完善
赏析
《商山夜闻泉》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商山夜晚时分,诗人倾听泉水流淌的情景。通过描写月色下泉水的声音、山林中的寂静以及想象中泉水的源头,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夜景画卷。 首联“泻月声不断,坐来心益闲”,描述了月光下泉水的流淌声此起彼伏,使诗人心情变得格外宁静。这里的“泻月”意味着月光如水般倾泻下来,与泉水的流动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坐来心益闲”则表现了诗人因聆听泉水声而心灵得到放松的状态。 颔联“无人知落处,万木冷空山”,描述了在这浩瀚的山林中,没有人知道泉水的源头所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时也突出了山林的寂静和空旷。 颈联“远忆云容外,幽疑石缝间”,诗人想象着泉水可能是从云彩外的远方流淌而来,也可能是在幽深的石缝间涌现。这两句诗进一步丰富了诗的画面,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美丽的夜景之中。 尾联“那辞通曙听,明日度蓝关”,表现了诗人愿意通宵达旦地聆听这泉水声,直到天明。这里的“蓝关”泛指险峻的山关,象征着诗人追求真理、勇敢面对困境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商山夜闻泉》是晚唐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商山夜晚听到的泉水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下面是关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隐居山林成为他们逃避现实、追求宁静生活的一种方式。曹松作为晚唐的一位诗人,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远离尘嚣的山林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在这个时期,曹松的人生经历了不少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得他对功名产生了厌恶,转而投身诗歌创作。在诗歌创作方面,曹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作品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然而,他在世时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使他更加渴望逃离世俗的纷扰,寻找一处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综上所述,《商山夜闻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曹松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对隐居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向往。这首诗正是他这一情感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