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送友人归宁
乡路穿京过,宁心去少同。日斜寻阔碛,春尽逐归鸿。
独树河声外,凝笳塞色中。怜君到此处,却背老莱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乡间的小路穿越京城而过,内心宁静与年少时的伙伴已不多。太阳西斜时寻找宽阔的沙地,春天结束之际追逐归巢的大雁。独自在河边听到水流声,凝神聆听远方胡笳的乐音。同情你来到这个地方,却要违背老莱的风俗。
去完善
释义
1. 宁:这里指江苏省南京市。
2. 京:指唐朝首都长安。
3. 穿京过:穿过京城,指从长安出发,前往南京。
4. 宁心:指平静的心情。
5. 日斜:夕阳西下,傍晚时分。
6. 寻:沿着,顺着。
7. 阔碛:宽广的沙漠。
8. 春尽:春天结束,指暮春时节。
9. 逐归鸿:跟随大雁的踪迹回家。
10. 独树:一棵孤零零的树。
11. 河声:黄河的流水声。
12. 凝笳:悠扬的胡笳声。
13. 塞色:边塞的景象。
14. 老莱风: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以孝名闻天下。这里借指孝顺的风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曹松在送别友人回乡时所作。诗中的“宁心”指的是使人心安宁的事物,这里可以理解为家乡。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友人在离开京城回到家乡的路上所见的景象。
首联“乡路穿京过,宁心去少同。”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即将远离的感慨。在京城通往家乡的道路上,离别的情绪在逐渐蔓延,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淡淡的哀愁。
颔联“日斜寻阔碛,春尽逐归鸿。”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日斜”和“春尽”这两个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同时,“寻阔碛”和“逐归鸿”则分别展现了道路辽阔和飞鸟迁徙的场景,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气氛。
颈联“独树河声外,凝笳塞色中。”这两句描绘了友人在旅途中所经历的景观:河畔的一棵树独立于喧闹之外,而远处则传来悠扬的马嘶之声。这些画面为离别增添了一抹宁静与苍凉之感。
尾联“怜君到此处,却背老莱风。”最后一句点出了诗人对于友人回到家乡的关切之情。“老莱风”指的是古代孝子老莱子的故事,他七十岁时仍穿着彩衣,模仿儿童玩耍以娱亲。在这里,诗人希望友人回到家乡能够遵循孝道,关爱亲人。
整首诗以简约的文字勾勒了一幅游子离家、乡思萦绕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以及离别时的惆怅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上送友人归宁》是唐朝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大约在公元870年至907年之间。这一时期正值唐朝的衰落阶段,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其次,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曹松(约828-903),字梦弼,唐朝晚期著名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青年时代即有诗名。然而,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恶化,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直到晚年才考取进士。在他的后半生中,他游历了许多地方,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不少是在边塞戍楼的军士。这首《边上送友人归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最后,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在唐朝晚期,边境战争不断,国家实力衰弱,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环境下,许多文人志士选择投身军旅,为国家尽忠。而曹松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他也曾到边塞体验军旅生活,并写下了许多描绘边疆景象和战士生活的诗篇。这首《边上送友人归宁》就是其中之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国家的担忧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