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金陵道中寄

标题包含
金陵道中寄
忍苦待知音,无时省废吟。始为分路客,莫问向隅心。 峤翠藏幽瀑,枝风下晓禽。忆君秋欲尽,马上秣陵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忍耐痛苦的等待,期待与知己相遇,无时无刻不在反思和感慨自己的境遇。现在如同分道扬镳的过客,不再去追问那过去的遗憾。远处的山峦翠绿,隐藏着幽静瀑布,微风吹拂枝头,清晨的鸟儿开始啼鸣。思念你直至秋天的尽头,马儿停在秣陵城外的钟声里。
去完善
释义
1. 金陵:古代南京的别称。 2. 忍苦:忍受痛苦。 3.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 4. 无时:无时无刻。 5. 省废吟:减少或不写诗歌。 6. 分路客:分别的路上的旅人。 7. 向隅心:比喻失意的心情。 8. 峤翠:山岭上的翠绿。 9. 幽瀑:幽深的瀑布。 10. 枝风:风吹树枝的声音。 11. 晓禽:早晨的鸟儿。 12. 秣陵:古县名,在江苏省南京市。 13. 砧:捣衣石。
去完善
赏析
本诗《金陵道中寄》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的思念和怀念之情。通过描绘沿途的风景以及秋天将至的场景,表达出在旅途中对故乡、朋友的深深思念。以“忍苦待知音”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渴望得到理解的期待心情。而“无时省废吟”则表现出作者在旅途中的不懈追求和自我审视。接下来诗人以“始为分路客,莫问向隅心”两句暗示了自己与知音分别后的无奈和思念之情。紧接着的颔联,通过对山峰、瀑布、树枝、风声和鸟鸣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金陵一带山水的壮丽景色,同时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美好回忆的向往之情。最后的尾联,则以“忆君秋欲尽,马上秣陵砧”收尾,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秋天的景象结合起来,寓情于景,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也更具有共鸣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陵道中寄》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江湖的寂寥之情和思念亲人的思绪。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人生际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曹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战乱频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都远离繁华的城市,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曹松也不例外,他在金陵(今南京)一带游历,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金陵道中寄》。 在这段时间里,曹松的个人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体会。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这种坚韧的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金陵道中寄》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作者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正是这些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