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樵校书归泉州
巨塔列名题,诗心亦罕齐。
除官京下阙,乞假海门西。
别席侵残漏,归程避战鼙。
关遥秦鴈断,家近瘴云低。
候马春风馆,迎船晓月溪。
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矗立的巨大宝塔榜上有名,诗人的才情也难与其比肩。
在京城辞官离去,在海门西侧请求暂离。
离别的酒席接近午夜,回程的路上避开战争的鼓声。
关山遥远,飞雁难寻,家乡临近,瘴气低垂。
在春风中等待马匹,迎着晓月在溪流边迎接船只。
尽快回到京城,不要被刺桐的美丽所迷惑。
去完善
释义
1. 巨塔:指唐朝洛阳的荐福寺塔,又名大雁塔。
2. 列名题:指在荐福寺塔上题名留念。
3. 罕齐:罕见或难以达到的。这里形容陈樵的诗歌才能高超。
4. 除官:拜官任职。这里指陈樵在京城得到任命。
5. 京下阙:指京城下面的地方。这里借指陈樵居住的地方。
6. 乞假:请假。这里是说陈樵从京城向海门西边请假回家乡泉州。
7. 海门:指江苏南通市东南的海门山。这里借指海边。
8. 别席:送别时的宴席。
9. 侵残漏:指时间过得很快,已经到了深夜。
10. 归程:返回家乡的行程。
11. 避战鼙:避免战乱。鼙,战鼓。
12. 关遥:路途遥远。
13. 秦雁断:指远去的秦国大雁已看不见。这里借指陈樵离家越来越远。
14. 瘴云低:指接近瘴气弥漫的乡村。
15. 候马:古代驿站供传送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处所。
16. 春风馆:指春天的驿站。
17. 迎船:迎接返乡船只。
18. 晓月溪:指早晨月亮还挂在天空时的小溪。
19. 帝京:京城,这里指唐朝的首都长安。
20. 刺桐迷:这里指不要被泉州的美景迷惑,要早日回到长安。刺桐,一种树,泉州有刺桐之名。
去完善
赏析
《送陈樵校书归泉州》是晚唐诗人曹松的一首送别诗。全诗紧扣主题,表达对陈樵的深深祝福和殷殷期望。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归乡途中的场景,透露出一股浓浓的离愁与牵挂。
首联“巨塔列名题,诗心亦罕齐”,赞美了陈樵的诗才横溢,仿佛可与古代名家媲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巨塔列名题”这个典故,暗示陈樵才情出众,令人钦佩。
颔联“除官京下阙,乞假海门西”,描述了陈樵辞官归乡的情景。虽然身在京城为官,但陈樵念念不忘家乡泉州,选择回到位于海门以西的故乡。这里的“乞假”一词形象地表现出陈樵渴望回到家乡的心情。
颈联“别席侵残漏,归程避战鼙”,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陈樵平安归乡的期盼。战火弥漫的年代,诗人担忧陈樵的安危,希望他能避开战乱,早日回到家乡。
尾联“关遥秦雁断,家近瘴云低”,暗含了诗人对陈樵的牵挂之情。由于路途遥远,诗人无法亲自送行,只能通过诗句表达对陈樵的关心。诗人运用“秦雁断”和“瘴云低”这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离别时深沉的感情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陈樵归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关切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晚唐时期社会动荡的现实。诗人通过对战争、离家等元素的描述,传达出对和平与团圆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陈樵校书归泉州》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末五代时期,即公元907-960年之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一特殊时期,曹松作为一位书生,对社会的现状深感忧虑。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寻求报国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成功。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关注社会现实,为民众发声。
陈樵是曹松的一位好友,他曾任校书郎一职,负责整理和校对图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陈樵被任命为泉州府的官员,因此需要离开京城,回到家乡泉州任职。临别之际,曹松为他写了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祝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透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情感表达显得尤为珍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