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鹤鸣泉

标题包含
题鹤鸣泉
仙鹤曾鸣处,泉兼半井苔。直峰抛影入,片月泻光来。 潋滟侵颜冷,深沉慰眼开。何因值舟顶,满汲石瓶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曾经有仙鹤鸣叫的地方,泉水和一半的井口都长满了青苔。陡峭的山峰抛下它的影子,一片明亮的月光倾泻下来。水光波动着给人带来寒冷的感觉,而深沉的泉水则让人感到安慰。为什么要在山顶找到这样的地方呢?因为这正是可以装满水,然后带回到山下的好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仙鹤: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常用来象征高洁、清雅的品质。此处指传说中的神鹤曾经鸣叫的地方。 2. 泉兼半井苔:泉水与一半的水井都长满了青苔。表示此地泉水的清冷与宁静。 3. 直峰:笔直的山峰。这里形容山峰的峻峭。 4. 片月:一片月亮的光辉。这里形容月光洒在泉水中的景象。 5.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此处形容泉水的波光粼粼。 6. 深沉:这里指泉水深而静。 7. 慰眼开:看到眼前的美景而感到愉悦。 8. 舟顶:船的顶部。这里是说,为什么要在船顶上汲水呢? 9. 满汲:装满水。这里是指将石瓶灌满水。 10. 石瓶:用石头制成的瓶子,用于汲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感慨的诗。诗人通过描述鹤鸣泉的景象,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首先,诗中用“仙鹤曾鸣处”表达了鹤鸣泉的传说色彩,将现实景物与神话故事结合在一起,使得泉水的灵性得以显现。而“泉兼半井苔”则表现了泉边的苍翠青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 接着,诗人以“直峰抛影入,片月泻光来”为泉色添彩。直射的光线和朦胧的月光交织在泉水上,使泉水显得熠熠生辉。这样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无尽的生机。 随后,诗中用“潋滟侵颜冷,深沉慰眼开”来形容泉水给人的观感。泉水的涟漪轻轻触及脸颊,让人感到清凉,而泉水的深邃又能让人豁然开朗,展现出了水之柔美和力量。 最后,诗人以“何因值舟顶,满汲石瓶回”作为结尾,暗示了自己在此地感受到的愉悦与宁静。尽管无法明确知道诗人为何选择登上小舟,但可见他是在享受这一刻的宁静与自然。整首诗以景传情,形象生动,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鹤鸣泉》是晚唐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曹松作为唐朝晚期的一位官员和学者,曾在地方任职,以廉政著称。他的诗作通常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人生感慨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曹松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也颇受波折,曾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苦难。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也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关怀。 《题鹤鸣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曹松在诗中将鹤鸣泉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通过对泉水、山峦、松竹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景。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向往归隐山林的情怀,希望远离世俗纷争,过上清静闲适的生活。这首诗既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