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昙秀师归庐山梦斋
扁舟又过楚江东,庐阜霜晴翠扫空。
四海五湖皆逆旅,千岩万壑正秋风。
会观沙界无华处,何必茅斋是梦中。
已悟三生旧知识,不因天竺寺前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舟再次穿过楚江,庐山在晴朗的天气下更显苍翠。五湖四海皆为过客,群山峻岭正迎秋风。领悟世界的真谛不在于华美之地,不必执着于梦想中的茅屋。已悟透了三生的渊源,并不因曾在天竺寺前的相遇。

去完善
释义
扁舟:小船。 楚江:长江中下游地区。
庐阜:庐山。 扫空:形容山色苍翠。
四海五湖:泛指全国各地。 逆旅:客居之地。
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沟壑纵横。
沙界:佛教语,比喻广大的世界。 华:繁华。
天竺寺:寺庙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北麓,始建于唐天宝年间。
三生:佛家语,指前世、今生、来世。 旧知识:相识已久的朋友。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友人辞别、抒怀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潇洒胸襟。诗人以“扁舟又过楚江东”起笔,表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与不舍之情;接着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来暗示友人在自己心中的地位;而后两句,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旅途中艰辛坎坷的感慨;接下来则表达了对朋友即将离去的惋惜和无奈;最后两联,则以豁达的心境宽慰友人,祝愿他早日实现理想,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够达到人生的彼岸。整首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的才情与豪迈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昙秀师归庐山梦斋》是宋代诗人晁补之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98年,当时晁补之任齐州知州。在这一年里,他不仅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而且对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宋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僧侣和禅师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重和敬仰。与此同时,禅宗逐渐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苦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昙秀师作为一位禅宗大师,受到了晁补之的尊敬和钦佩。
在为昙秀师送行的过程中,晁补之将他对这位禅师的敬佩之情和对禅宗教义的感悟融入这首诗歌之中。通过对庐山梦境的美好描绘,他表达了希望众生能够从尘世烦恼中解脱出来,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挣扎和求索,以及对人生真谛的不懈探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