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到江边寺庙的钟声,我摇起船桨返回小船。海潮在夜里依稀可见,清晨的露水使得河水显得格外清澈。
刚刚看到沙滩上的鸟儿,那远处的山峰仍被云层笼罩。遥远的故乡似乎遥不可及,明天启程我要去拜访我的朋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皋:水边的平地。这里指江边。
2. 曙钟:早晨的钟声。
3. 轻枻:轻便的船桨。这里指代船只。
4. 理:整理。
5. 还舼:回航。
6. 夜约约:夜晚时分,海水涨潮时隐约可见的景象。
7. 川露:河边的露水。
8. 晨溶溶:清晨时分,露水湿润的样子。
9. 沙上鸟:沙滩上的鸟儿。
10. 云外峰:云端之外的远山。
11. 杳无际:形容故乡遥远,看不到边际。
12. 明发:天亮出发。
13. 怀朋从:思念朋友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起航,听到江边报晓的钟声,轻轻划动船桨回到船上。此时海潮退去,留下隐约可见的海滩;露水在晨光中闪烁着湿润的光芒。诗人看到了沙滩上的鸟儿,它们似乎还在找寻自己的巢穴;而远处的山峰则隐藏在云雾之中。故乡遥远,无法看见,于是诗人决定趁晨光与友人一起去追寻那美好的远方。
这首诗既表现了清晨启航时的宁静美景,又传达了诗人追寻远方、寻找生活的梦想和勇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晓发》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初唐时期,大约在公元705年至712年之间。这一时期,正值大唐盛世的初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广阔的舞台。
贺知章在初唐时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影响力的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官员,后来辞官回乡,过上了田园生活。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人墨客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儒家思想的普及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为贺知章的诗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