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清明日

标题包含
清明日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建勋(872年-952年),字致尧,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在唐朝末年,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他们全都带着美酒去寻找春天的美景,只有我关上门来享受宁静的睡眠。只有杨花似乎在寻找我,随着风儿不时地飘到我的床前。
去完善
释义
1. 清明: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2. 他皆携酒寻芳去:“他皆”,别人都。“携酒”,带着酒。“寻芳”,欣赏春天的美景。这句话意思是别人都带着酒去寻找春天的美景。 3. 我独关门好静眠:“我独”,只有我。“关门”,关闭门。“静眠”,安静地睡觉。这句话意思是我只想关起门来静静地睡觉。 4. 唯有杨花似相觅:“唯有”,只有。“杨花”,柳絮,即柳树的花朵。“似相觅”,好像是在寻找我。这句话意思是只有柳絮好像在寻找我。 5. 因风时复到床前:“因风”,借助风力。“时复”,时常。这句话意思是借助风力,柳絮时常飘到我的床前。
去完善
赏析
《清明日》是唐代诗人李建勋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节这个特殊日子里,与其他人不同的心境和选择。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外出踏青、扫墓祭祖、饮酒赏花等,而诗人却选择了闭门静卧。通过这一对比,突显出诗人的独特个性与淡泊心境。 首句“他皆携酒寻芳去”,描述了在清明节这天,其他人都会携带着酒去寻找春天的美景。这里的“携酒寻芳”既指踏青赏花,也有扫墓祭祖之意。然而,诗人并没有随大流,而是选择留在屋内。 次句“我独关门好静眠”,表达了诗人独居一室,关闭门扉,享受宁静的心境。这里,诗人以“独”字强调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对外界喧嚣的排斥。这种选择,正是诗人恬淡自适性格的体现。 第三句“唯有杨花似相觅”,则是诗人以杨花作为自己的知己。在这春天里,杨花随风飘荡,时而飞到诗人的床前,仿佛是在寻找诗人,陪伴着他。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杨花具有了生命力和情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近感。 最后一句“因风时复到床前”,进一步描绘了杨花在春风中飘荡的情态。“因风”意味着杨花的飘荡完全依赖于风的力量,这也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同时,杨花不时地飞临诗人床前,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知音的渴望。 总之,《清明日》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心境。尽管外界繁华热闹,但诗人仍然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享受着宁静与孤独。这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日》是唐朝诗人李建勋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晚唐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建勋正处于晚年时期,他的生活较为平静,但却充满忧虑。他担忧国家的命运,担心晚唐的衰落。这种情绪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有所体现。 晚唐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朝政被宦官、权臣操控,藩镇割据严重,农民起义频发。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李建勋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也未能摆脱这种情感的影响。 在清明节这个祭祖扫墓的日子,李建勋以《清明日》为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以自然界的春天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