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
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
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
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
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
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
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投奔这空寂的山林,是我亲手种植的万株松树。如今看来,真是令人感叹。
什么时候这些松树能形成一片浓荫,我的年龄已经不再年轻,仿佛看到了子孙后代在这里嬉戏。
这座古老的亭台楼阁,被云雾和杂草覆盖,让人不禁感慨万千。想当年,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夜晚的酒杯空无东西,人们已经散去。
在云层高处的山顶,谁能理解我,对世间万事都漠不关心。从梦中醒来,只是随意地写下几行字。突然间,狂风肆虐,把笔墨砚台都翻倒了,天意似乎只让我懒惰。
那么,那些催促我写诗的雨势急促,如同激烈的云层争斗又算什么?

去完善
释义
1. 投老空山:投老,指年老;空山,指荒凉的山。这句形容诗人年老的荒凉之景。
2. 万松手种:万松,指许多松树;手种,指亲手种植。这句形容诗人亲手种植了许多松树。
3. 政尔堪叹:政尔,指现在;堪叹,表示感叹。这句表示现在看到松树成阴,感到感叹。
4. 何日成阴:成阴,指树木成荫;何日,表示何时。这句询问何时才能看到树木成荫。
5. 吾年有几:吾年,指自己的年龄;有几,表示多少。这句询问自己还有多少年的生命。
6. 似见儿孙晚:儿孙,指后代;晚,表示晚辈。这句表示像看到晚辈一样。
7. 古来池馆:古来,指古代;池馆,指园林。这句形容古代园林的景色。
8. 云烟草棘:云草,指云彩中的花草;棘,指荆棘。这句形容园林中云彩中的花草和荆棘。
9. 长使后人凄断:长使,表示总是;后人,指后代;凄断,表示悲伤。这句表示园林的景色总是让后代感到悲伤。
10. 想当年、良辰已恨:想当年,表示回想过去;良辰,指美好的时光;已恨,表示已经后悔。这句表示回想过去美好的时光,已经感到后悔。
11. 夜阑酒空人散:夜阑,指深夜;酒空,指酒已喝光;人散,指人们已经离去。这句形容深夜酒尽人散的场景。
12. 停云高处:停云,指停云亭;高处,指亭的高处。这句形容在亭的高处观看云彩。
13. 谁知老子:谁知,表示谁知道;老子,指诗人自己。这句表示谁知道诗人的心情。
14. 万事不关心眼:万事,指一切事情;关心眼,表示关心的事物。这句表示诗人对一切事物都不关心。
15. 梦觉东窗:梦觉,指梦中醒来;东窗,指东边的窗户。这句表示梦中醒来,看到东边的窗户。
16. 聊复尔耳:聊复,表示勉强;尔,表示这样。这句表示勉强这样做而已。
17. 起欲题书简:起,表示起来;题书简,指在书简上题诗。这句表示起来在书简上题诗。
18. 霎时风怒:霎时,表示瞬间;风怒,表示狂风。这句形容瞬间狂风大作的场景。
19. 倒翻笔砚:倒翻,表示倒翻;笔砚,指笔和砚台。这句形容狂风把笔砚都吹倒了。
20. 天也只教吾懒:天,指上天;只教,表示只是让我。这句表示上天只是让我变得懒惰。

去完善
赏析
《永遇乐》是辛弃疾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对古池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
首句“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以空山和万松作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投老,即年老;政尔,意为正是这样。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叹。
“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这里以成阴比喻人生的成长和繁衍,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这句也暗示了作者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对时间的无奈。
“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通过对古池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这句中的“凄断”,既是对历史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的叹息。
“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这里回顾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句中的“夜阑酒空人散”,既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人生的无奈。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这里的“停云”,是指停云阁,古代文人墨客常在此吟咏抒怀。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超脱和对世事的无视,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这里的“梦觉东窗”,是指梦醒之后,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岁月的叹息。这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悲哀。
“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这里的“风怒”,是指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这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屈服,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内心的坚强和坚韧。
“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这里的“催诗雨急”,是指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挑战。这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抗争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内心的悲观和绝望。
总的来说,《永遇乐》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情怀的诗篇,通过描绘古池馆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叹息。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遇乐》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传世之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05年左右,此时辛弃疾已经年逾花甲,距离他辞官归隐已有数年。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虽然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亡。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的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而国内的权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辛弃疾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对此深感忧虑。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情,《永遇乐》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虽然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志,希望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首词充分展示了辛弃疾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