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流亡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
頼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
高舂已数丈,和暖如春天。
门临商于路,有客憇簷前。
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
呱呱三儿泣,呱呱一夫鳏。
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
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
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
去年关辅旱,逐熟入穰川。
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
故园虽孔迩,秦岭隔蓝关。
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
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
唯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
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
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
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
因思筮仕来,倏忽过十年。
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
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
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被贬寓居的年终之际,晨曦的厨房毫无炊烟。
幸喜阳光依旧可爱,悬挂在南荣之畔。
日上三竿,温暖如同春日。
门前商于古道旁,有客人歇息檐前。
见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带着三个啼哭的小孩和一个鳏居的男子。
他们一贫如洗,没有米粮,也没有百钱路费。
四处寻找食物,面色饥饿寒冷。
询问得知他们是长安人,因为去年关中地区大旱,不得不随着求生存的民众来到富饶的穰川。
妻子不幸在异乡死去,男子贫穷却又想念故乡。
尽管故乡就在附近,却被秦岭的蓝关隔断。
深山中的艰难旅程被称为六里,而陡峭险峻的路途则被称为七盘。
靠背而行乞,忍受冻馁和艰辛。
他们担心大雪封山,冻死在谷间。
听到这番话,我倚着门独自叹息。
你是流离失所的难民,我是清闲无俸的官员。
左手做官并无收入,无法孝敬父母。
回想起任职的时光,一晃已经过了十年。
为官者对百姓不义,却只是白白度日。
文章才情都成了徒劳,遭放逐也理所当然。
家境贫寒,双亲年迈,见到这情景也只能自我安慰了。
去完善
释义
1. 谪居:贬谪外地寄居的地方。
2. 岁云暮:指一年将尽的冬天。
3. 厨无烟:形容家中贫穷,无法煮饭。
4. 赖有:靠有。
5. 可爱日:明亮温暖的太阳。
6. 南荣:南檐。
7. 高舂:日初出之际。
8. 和暖:温暖。
9. 商于路: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商洛市一带。
10. 憩:休息。
11. 老翁与病妪:年老的丈夫和生病的妻子。
12. 头鬓皆皤然:形容头发都变白了。
13. 呱呱:婴儿哭泣的声音。
14. 三儿泣:有三个孩子在哭泣。
15. 一夫鳏:一个没有妻子的男人。
16. 道粮:路上带的干粮。
17. 无斗粟:家里没有一斗粮食。
18. 路费:旅行的路费。
19. 无百钱:没有钱。
20. 颜色:脸色。
21. 饥寒:饥饿寒冷。
22. 何许人:哪里的人。
23. 长安: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24. 关辅:古代关中地区,包括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25. 逐熟:寻找食物。
26. 穰川:指富饶的农田。
27. 妇死:妻子去世。
28. 异乡:外乡。
29. 故园:故乡。
30. 孔迩:很近。
31. 秦岭:位于陕西省与河南省之间的山脉。
32. 蓝关:古关隘,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
33. 山深:深山。
34. 号六里:名为六里的地方。
35. 路峻:道路险峻。
36. 七盘:地名,位于今四川省雅安市。
37. 聚头:聚集在一起。
38. 寡妻:丧偶的女子。
39. 呱呱:这里指啼哭的婴儿。
40. 雨雪:下雪。
41. 僵死:冻僵致死。
42. 山谷间:山间谷地。
43. 我闻:我听说。
44. 倚户:靠在门上。
45. 左宦:做地方官。
46. 无俸禄:没有薪水。
47. 奉亲:供养父母。
48. 乏甘鲜:缺乏美味的食物。
49. 筮仕:选择做官。
50. 峨冠:高官。
51. 蠹黔首:害苦百姓。
52. 旅进:在官场上步步高升。
53. 长素餐:长期吃白饭不做事。
54. 文翰:文章和书法。
55. 徒尔:白白这样。
56. 放逐:被贬谪。
57. 固宜然:应该是这样。
58. 亲老:双亲年老。
59. 家贫:家境贫寒。
60. 聊:稍微。
61. 自宽:自我安慰。
去完善
赏析
《感流亡》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一首描绘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艰辛的诗篇。该诗通过对一户流亡家庭的具体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遭遇,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注和同情。同时,通过自我反省和自责,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责任的清醒认识和反思。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流亡》是北宋诗人王禹偁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当时王禹偁任商州团练副使。
在996年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五代十国之后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由于唐末、五代时期的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加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旱灾害频发,农民流离失所的现象十分严重。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身为地方官吏的王禹偁深感痛心,因此写下了这首表达人民疾苦的诗篇。
《感流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描绘了流亡百姓的痛苦遭遇:背井离乡、沿街乞讨、天寒地冻、忍饥挨饿。诗人在此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严厉批评。他呼吁朝廷关注百姓的苦难,采取措施缓解流亡现象。这些内容体现了诗人关心民瘼的仁者之心,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