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宝方山
幽岩如高人,气骨天所赋。
凛然超尘寰,不受俗气污。
湖湘饶峰峦,往往穷僻处。
城郭去之远,谁能蹑芒屦。
安知古都梁,爽垲有真趣。
徜徉东郊外,青山在指顾。
山中八洞列,天巧于此觑。
蜿蜒老螭蟠,崭岩怒虎踞。
如屏亦如龛,一起复一仆。
卷阿坐良稳,狭径足难措。
帝观若险隘,中道本宏裕。
叠翠常回环,寒泉日倾注。
石乳一何粲,和气知有聚。
所见皆可人,十步目九寓。
造物不能秘,奇诡遂呈露。
奎画贲精舍,鬼神昔呵护。
古称小有天,仇池乃其附。
甬东有胜境,豁然四窗具。
玲珑皆自然,匪以雕镌故。
谁谓宝方小,是亦洞天数。
谁谓此邦陋,有景即可慕。
我本烟波徒,雅性厌驰骛。
搜寻得所欲,心境顿明悟。
赏玩有余味,跻攀了不怖。
得意或忘归,苍然迫曛暮。
兹山虽可乐,用之乃成路。
有径不能用,茅塞大可惧。
对此发深省,岁月勿虚度。
俗态易湮没,清游莫辞屡。
援笔述鄙怀,愧乏惊人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宝方山:位于浙江鄞县(今宁波)东南三十里的地方。
2. 高人:这里指品格高尚的人。
3. 气骨:气质,品质。
4. 天所赋:天生的,天然的。
5. 凛然:严肃的样子。
6. 尘寰:尘世,人间。
7. 湖湘:湖南与湖北两省的并称。
8. 饶:多。
9. 穷僻:贫苦偏僻的地方。
10. 蹑芒屦:穿草鞋。
11. 安知:哪里知道。
12. 古都梁:即都梁香,一种香料,产自江苏。
13. 爽垲:凉爽干燥的地方。
14. 真趣:真实的趣味。
15. 徜徉:闲游,漫步。
16. 青:颜色的一种,一般表示绿色。
17. 指顾:形容时间短暂。
18. 八洞:八个山洞。
19. 天巧:天然形成的巧妙景观。
20. 蜿蜒:弯曲延伸。
21. 老螭蟠:比喻山峰的形状。
22. 崭岩:峻峭的山岩。
23. 怒虎踞:形容山峰的险峻。
24. 屏:屏风。
25. 龛:供奉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
26. 卷阿:山坡。
27. 坐良稳:坐着很安稳。
28. 狭径:狭窄的小路。
29. 难措:难以放置。
30. 帝观:皇帝观赏的地方。
31. 中道:中间的道路。
32. 宏裕:宽广。
33. 叠翠:层层翠绿的山峦。
34. 寒泉:寒冷的泉水。
35. 日倾注:每日倾泻而下。
36. 石乳:钟乳石。
37. 一何:多么。
38. 粲:鲜明。
39. 和气:和谐之气。
40. 目:眼睛看到。
41. 九寓:指目之所及。
42. 奇诡:奇异奇特的事物。
43. 呈露:显露出来。
44. 奎画:奎星下的景象。
45. 贲精舍:装饰精美的房子。
46. 鬼神:传说中的神灵和鬼怪。
47. 昔:过去。
48. 呵护:关心爱护。
49. 小有天:指南岳衡山中的小有天庵。
50. 附:附属。
51. 甬东:古地名,位于今浙江宁波一带。
52. 胜境:美好的景致。
53. 豁然:突然开阔的样子。
54. 四窗:四面窗户。
55. 玲珑:精巧细致。
56. 自然:自然而然。
57. 匪以:不是因为。
58. 雕镌:雕刻。
59. 岂:哪里。
60. 是:这是。
61. 洞天:道教认为神仙居住的名山洞府。
62. 此邦:这里的地方。
63. 陋:简陋。
64. 可慕:可以羡慕。
65. 烟波徒:从事水上运输的人。
66. 雅性:高雅的性情。
67. 厌:厌恶。
68. 驰骛:奔走追逐。
69. 搜:寻找。
70. 得所欲:得到想要的。
71. 心境:心情。
72. 顿:立刻。
73. 明悟:明白领悟。
74. 赏玩:欣赏和游玩。
75. 余味:余留下来的意味。
76. 跻攀:攀登。
77. 不怖:不怕。
78. 得意:满意的样子。
79. 忘归:忘记回家。
80. 苍然:灰白色的样子。
81. 曛暮:日落的时候。
82. 兹山:这座山。
83. 可乐:可以使人快乐。
84. 用之:使用它。
85. 成路:成为道路。
86. 有径:有条小路。
87. 不能用:无法使用。
88. 茅塞:茅草堵塞。
89. 大可惧:非常可怕。
90. 深省:深深地反省。
91. 岁月:时间。
92. 度:度过。
93. 俗态:世俗的态度。
94. 清游:清静的游览。
95. 莫辞屡:不要多次拒绝。
96. 援笔:拿笔。
97. 述鄙怀:讲述自己的心情。
98. 惊人句:令人惊异的诗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游宝方山”,描绘的是诗人游览宝方山的情景和感想。诗人首先通过比喻手法赞美宝方山的地势特点,如同高人一般具有独立之气,不受世俗的污染。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宝方山在湖湘地区的独特地位,虽然地处偏远,但景色迷人,值得人们前往欣赏。诗人在游览过程中,发现山中的奇特景观,如八洞、蜿蜒的老螭和崭岩的怒虎等,这些景象使诗人惊叹不已。诗人还强调了山中的自然环境,如翠绿的树木、倾泻的寒泉、闪光的石乳等,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宝方山的壮美与小有天、甬东等地的优美风光,体现了宝方山的特殊魅力。
在游览的过程中,诗人不仅欣赏美景,还从其中得到了启示。诗人意识到,世界上许多美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而不是人工雕琢的结果。因此,诗人强调不要忽视这些美丽的景致,而应该珍惜它们。同时,诗人还借游览宝方山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向往宁静的生活,厌恶世俗的纷扰。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体验到了生活中的乐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宝方山》是南宋诗人袁燮于乾道六年(1170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宝方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袁燮正处于他的人生低谷期。他在朝为官,但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被贬至江西抚州任地方官。在这一时期,袁燮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仕途产生了厌倦之情。于是,他选择了寄情山水,以诗言志。
乾道年间,南宋社会相对稳定,但贫富差距、政治腐败等问题仍然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士人选择隐逸山林,逃避现实。袁燮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通过描绘宝方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