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江阴道中
雨后侵篙一尺浑,败蒲衰柳乱填门。
梦闻断角送余向,起看新潮到旧痕。
处处鱼盐成市井,家家罾笱长儿孙。
更传下诏宽民力,斗米三钱何足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水浸润后的竹竿增长了约一寸,凋零的柳树和蒲草胡乱地堆满门前。
在梦中听到断角的号角声引领我前行,醒来时看到潮水已经涌到了旧时的痕迹处。
河流沿岸的鱼盐和交易成就了都市的繁华,家家户户都用竹篓网捕捞食物传承给子孙后代。
更令人欣慰的是,听说皇帝已下达诏书要减轻百姓的负担,三钱一斗的米价自然不足挂齿。
去完善
释义
1. 舟行江阴道中:此诗描绘了在江阴道中乘舟游玩的景象。
2. 雨后侵篙一尺浑:描述了雨后江水上涨,水位上升的情况。
3. 败蒲衰柳乱填门:描述了河边枯萎的蒲草和柳树杂乱地生长在岸边。
4. 梦闻断角送余向:描述了诗人梦中听到断角之声,暗示夜晚已到。
5. 起看新潮到旧痕:描述了诗人醒来后看到潮水已经涨到了旧时的痕迹。
6. 处处鱼盐成市井:描述了河边的渔村变成了繁华的市场。
7. 家家罾笱长儿孙:描述了家家户户都在用罾笱捕鱼,教育子孙。
8. 更传下诏宽民力:描述了朝廷发布诏书减轻民众的负担。
9. 斗米三钱何足论:描述了当时米价低廉,生活水平提高。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雨后的江阴道中所见所闻。首句“雨后侵篙一尺浑”描绘了雨后江水上涨的景象;“败蒲衰柳乱填门”则是对岸边景色的生动刻画。接下来的两句,“梦闻断角送余向,起看新潮到旧痕”,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感慨。随后,诗人描述了江边的生活场景:“处处鱼盐成市井,家家罾笱长儿孙”,展示了当地的百姓生活。最后两句,“更传下诏宽民力,斗米三钱何足论”,则是表达作者对国家政策的期待和对民生改善的关注。整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阴道中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舟行江阴道中》是南宋诗人张扩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70年前后。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然而江南一带仍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灵感。
此时,张扩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本是豪爽之士,才华横溢,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跻身官场,转而潜心诗歌创作。在这一时期,他的诗风逐渐从激愤慷慨转变为沉静内敛,这首《舟行江阴道中》便是这一转变的代表作品。
在这首诗中,张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深深眷恋。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