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镇阳监仓陈荐秘丞
一纪帅三垂,待士敢不至。
推诚以求应,百不得一二。
彦升其应者,所应由道义。
幕中六七年,始卒无少异。
严霜摧万木,老柏弥苍翠。
烈火炽三日,良玉自温粹。
奉亲不可留,含笑就委吏。
须代处洺邑,洁羞勤以遂。
我病来相台,去客无所觊。
彦升两见过,顾旧不顾利。
言别之远官,驽枥饲骐骥。
蹄啮慎勿较,所困非吾类。
自古贤者为,争免不肖忌。
坐待天衢亭,万里观腾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我任教的这一周期里,对待学生我始终尽心尽力。
尽管真诚待人,学生们往往难以理解我的用心,回应的常常是零零散散的一两人。但彦升同学却与我心灵相通,他因道德和正义而与我相应。我们共事多年,始终没有任何隔阂或疏远。
严寒肃杀摧残万物,然而古柏依旧郁郁葱葱;烈火燃烧再烈再猛,优质玉石依然温润如故。敬爱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家庭事业。如今我在洺邑担任官员,尽全力辅佐上级、服务百姓。
我不请自来在相台养病,对一切名利之事都不感兴趣。没想到彦升竟然两次来访,真是情谊深厚,令人感动。告别时他赴远任,用养育千里马的草料来喂马。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又怎样呢?不要与他们计较,因为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的问题。从古至今,贤能之人难免被小人妒忌,我们要做的只是坦然面对,静待时机,就像骐骥一样翱翔在天际。
去完善
释义
一纪帅三垂:"一纪",十二年;"三垂",指地理方位的东方、西方、南方三个方向。
彦升其应者:"彦升",陈荐的表字;"应者",指那些迎合他人的人。
严霜摧万木:"严霜",寒冷的霜冻;"摧万木",使所有树木凋零。
须代处洺邑:"洺邑",中国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韩琦所作,主要表达了对于自己的挚友兼下属陈荐的赞扬与离别之情。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赞颂了陈荐的人品和才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政治生涯中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首先,诗人在开篇提到自己作为将领,对待人才的态度是非常尊重和重视的。接着,他通过“百不得一二”来表达尽管自己求贤若渴,但真正能够符合自己期望的人才却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荐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严霜和老柏、烈火和良玉等形象,进一步强调了陈荐的人品和才能。在这里,严霜和老柏象征着困难和压力,而烈火和良玉则代表纯洁和高尚的品质。这些比喻意味着尽管陈荐身处逆境,但他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质,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然后,诗人提到陈荐为了照顾亲人而选择离开职位,远赴洺邑担任一个小官。这里,诗人表达了对陈荐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陈荐的忠诚和孝顺。同时,诗人还通过“含笑就委吏”传达出陈荐在面临困难时的乐观态度。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自己因病离开相台,而在告别之际,陈荐两次来看望自己。这里,诗人通过“顾旧不顾利”表现出陈荐的重情义轻利益的品德。同时,诗人还借用“驽枥饲骐骥”这一典故,表达了陈荐对自己的深厚情谊和无私帮助。
最后,诗人通过“争免不肖忌”和“万里观腾辔”两句,传达了君子遭小人嫉妒的无奈,以及对陈荐未来的期许和祝福。这既表现了诗人对陈荐的信任和支持,也揭示了他们在政治道路上共同面对的挑战和困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别镇阳监仓陈荐秘丞》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韩琦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当时韩琦正担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兼知永兴军。
在这一时期,韩琦作为朝廷的重臣,积极参与朝政,为国家的安定和百姓的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他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曾在政治上遭到排挤,甚至一度被贬谪。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在北宋仁宗嘉祐年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但由于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社会矛盾依然突出。韩琦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时刻关注民生疾苦,致力于改革和完善政治制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