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湖山清隐

标题包含
题湖山清隐
西湖南山和靖庐,西山东湖清隐居。 皇天从来具老眼,胜地不肯栖凡夫。 眼中西时风月景,胸次万古皇王书。 夫君岂是终隐者,要学川云时卷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真德秀(1178年-1235年),字景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南宋名臣、理学家,被誉为“闽学四贤”之一。 真德秀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中进士,历任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西湖南边的山上有一座和靖庐,西山东边则是东湖的清静隐居之处。 皇天后土历来独具慧眼,美好的地方不会让凡夫俗子居住。 眼前的西湖美景和风月,心怀的是古往今来的帝王著作。 这位先生难道是想终生隐逸吗?他其实是想学习流水行云那样自如地卷舒。
去完善
释义
1. 西湖南山:指杭州西湖的南面群山。 2. 和靖庐:北宋诗人林逋居住的地方,位于西湖孤山南麓,他谥号“和靖先生”,其住宅故称“和靖庐”。 3. 皇天:天神,此处借指上天的眷顾。 4. 老眼:老练的目光,具有识别人才的能力。 5. 胜地:风景优美的景点。 6. 凡夫:普通的人。 7. 西时:夕阳时分。 8. 胸次:心怀,胸襟。 9. 万古皇王书:意指记载历代皇帝圣迹的历史书籍。 10. 夫君:指才华横溢的男子,这里是作者的自谦。 11. 川云:江河与云雾,这里喻指世事变迁。 12. 卷舒:展开与收起,比喻出世与入世的两种生活态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湖山清隐”,顾名思义,诗人是以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观来表现自己的哲学思考和人格理想。诗歌首先展现了西湖南山和西山东湖两处胜景,既是点明地点,也是隐含了古人眼中的风花雪月、山川美景。 接下来的诗句则是诗人以此为契机进行的哲学探讨:"皇天从来具老眼,胜地不肯栖凡夫。" 诗人认为,天地造化之神灵自古以来便有洞察世界的慧眼,所以美好的景色绝不会向凡夫俗子开放。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的神秘性和人类相对于自然界的渺小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人的敬畏之心。 而接下来的两句——“眼中西时风月景,胸次万古皇王书”——则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在修养的决心。诗人在心中铭记万古以来的皇王之道,以历史和先贤的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这种胸怀与眼界,使诗人即便面对风花雪月的迷人景象,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远。 最后两句——"夫君岂是终隐者,要学川云时卷舒"——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诗人强调,自己并不是一个终生隐居的人,而是要像山间的云雾一样,随着时代的潮流和生活的需要,适时地舒展和收敛。这既是对自己人生的期许,也是对读者提出的要求。整首诗以咏物起兴,借景言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湖山清隐》是南宋诗人真德秀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在南宋时期,真德秀是一位著名的文人、政治家。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加强国防,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现实环境的限制,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真德秀对官场产生了厌倦情绪,转而寻求隐居生活,以便在湖光山色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一方面,随着科举制度的推广,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逐渐上升,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朝廷的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个时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了隐居,以逃避现实的困境,寻找内心的宁静。真德秀也是如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