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寄陈景孚秀才
征车日已远,物候尚凄凄。风叶青桐落,露花红槿低。
心随秦国远,梦到楚山迷。却恨衔芦雁,秋飞不向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车辆已远离了多日,大自然的景象依旧显得有些萧瑟。风吹过树叶让它们飘落在地上,清晨的露水滴在红色的花朵上使其更加鲜艳。我的思绪跟随远方的他,梦境中走到了令人困惑的山里。却只恨那些像要吞食大雁的大鸟们,在这个秋天不会飞向西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征车:出行的车马;喻指远离家乡的旅行者。
2. 风叶青桐落:青桐,又名梧桐,叶落表示秋天已至。
3. 露花红槿低:红槿,即木槿,花低表示花朵凋谢。
4. 秦国:古代秦国位于今陕西省一带,这里代指北方。
5. 楚山:泛指楚地之山,这里代指南方。
6. 衔芦雁:雁为候鸟,每年秋季飞往南方过冬。衔芦,古人认为雁南飞时口衔芦苇,以助飞。
7. 秋飞不向西:形容雁群并未朝西飞行,意味着未能如愿飞往温暖的南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寄陈景孚秀才”为题,展现了刘威先生对自然景象、人生际遇以及友情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首联“征车日已远,物候尚凄凄”,以“征车”比喻离开故乡的生活之旅,而“物候”一词则暗示了季节的变换与时光流逝。颔联“风叶青桐落,露花红槿低”描绘了一幅秋日落叶纷飞、红槿花低垂的景象,借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颈联“心随秦国远,梦到楚山迷”则以“秦国”和“楚山”分别代指诗人的远方朋友和自己的家园,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眷恋。尾联“却恨衔芦雁,秋飞不向西”,通过“衔芦雁”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友谊永恒的渴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寄陈景孚秀才》是宋代诗人刘威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宋辽金时期。
在刘威创作这首诗时,宋朝历经太宗、真宗、仁宗等几位皇帝的统治,国家政治稳重而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迅速,士人阶层地位较高,诗人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任官职,生活相对安定。然而,北方的辽国和金国对宋国的军事威胁并未消除,局势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此时,刘威结识了陈景孚,两人结为文友,相交甚欢。陈景孚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秀才,志存高远,才华横溢,深受刘威的欣赏和钦佩。然而,由于战乱和科举制度的限制,陈景孚在求学和功名之路上屡遭挫折,令刘威为之担忧。
刘威在这首诗中以“秋风起”开篇,表达了对季节变换的感慨和对陈景孚才情的惋惜。同时,他以“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古训激励陈景孚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境,期待他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大展宏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