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岁作 其二
急雨来排难,余蒸顿解严。
时蜩鸣露柳,客燕度风帘。
屈指秋无几,安心气自恬。
夜凉都不寐,落月莹虚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暴雨赶来排除困境,高温立刻缓解。
此时的知了在露水的柳树上鸣叫,燕子从风吹动的帘幕中飞过。
秋天没剩下几天,心气自然平静。
凉爽的夜晚难以入睡,月亮照亮了虚空的屋檐。
去完善
释义
1. "甲申岁作":诗题。甲申是干支纪年的一种,即猴年。
2. "急雨来排难":意为突然的降雨化解了困扰人的炎热。急雨,突然而至的大雨;排难,解决问题,消除困难。
3. "余蒸":意指夏天炎热未尽的气息。
4. "解严":解除紧张状态,这里指的是天气由热转凉。
5. "时蜩鸣露柳":这句描绘了夏日清晨的景象。时蜩,即蝉;露柳,被露水湿润的柳树。
6. "客燕度风帘":燕子在风中穿越门帘,喻示秋天即将来临。燕,燕子;度,穿越;风帘,风吹动的门帘。
7. "屈指秋无几":即将到秋天,时间所剩不多。屈指,弯曲手指计数;秋无几,秋天所剩时间不多了。
8. "安心气自恬":静下心来,心情自然平和。安,使安定;心气,心态;自恬,自然平静。
9. "夜凉都不寐":夜晚凉爽而难以入睡。不寐,睡不着觉。
10. "落月莹虚簷":明亮的月亮照在空旷的房屋檐上。落月,下落的月亮;莹,明亮;虚簷,空曠的房屋檐。
去完善
赏析
《甲申岁作 其二》是南宋诗人杨冠卿的一首表达季节转换和自然景象的诗。此诗以抒写内心情感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线索为时节变化。首联描绘了夏日的雷雨过后,炎热逐渐消散的景象;颔联中,作者观察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柳树、燕子等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颈联则借秋风渐起,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尾联则以夜晚的月亮映射出诗人平静的心境,揭示了诗人面对自然和人生百态的通达与超脱。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甲申岁作 其二》是南宋诗人杨冠卿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24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杨冠卿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曾任江西萍乡县丞、湖南零陵县丞等职,深知民间疾苦。他在任期间,勤勉政事,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然而,面对腐朽的官僚体制和动荡的社会局势,他的抱负难以施展,因此常常感叹世事沧桑,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甲申岁作 其二》这首诗中,杨冠卿以“北风振枯林,惨惨天欲霜”开篇,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象,寓意着社会的混乱和民生的艰难。接着,他以“壮士守四方,一饭岂敢忘”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最后,他以“丈夫志万里,徒步亦何伤”表达了立志报国、不惧艰辛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