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
配干虽有象,作解本无形。
浃物周寰宇,遗功在杳冥。
丹青如可状,试下叶公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
2. 育德:滋养化育万物之德。
3. 知何宅:指龙居住的地方难以知晓。
4. 逢辰:碰到适当的时候。
5. 见灵:出现神奇灵异的现象。
6. 配干:以龙象征天地间正气。
7. 有象:有形象或象征意义。
8. 作解:作为理解、理解的途径。
9. 本无形:原本没有具体形状。
10. 浃物:遍及万物。
11. 周寰宇:周遍宇宙世界。
12. 遗功:留下的功德。
13. 杳冥:指极遥远的地方。
14. 丹青:绘画艺术。
15. 如可状:如果可以用图画描述出来。
16. 叶公庭: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中的叶公堂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龙》,是诗人韩琦对龙的赞美和想象。诗中的"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表达了龙作为神秘生物的存在,是道德的象征,也是吉祥的预兆。"配干虽有象,作解本无形"意味着虽然龙的形象可见,但其本质却难以捉摸,表达了龙的神异之处。"浃物周寰宇,遗功在杳冥"则描述了龙的功能在于滋养万物,造福人间,即使是在遥远的地方,它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最后两句"丹青如可状,试下叶公庭"则是表达诗人试图以笔墨描绘出龙的形态,以表达对龙的敬仰之情。整首诗通过对龙的赞美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描绘龙的诗歌。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40年至1075年之间,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
在这个时期,韩琦先后担任右司谏、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等职,为国家治理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参与了北宋对西夏的战争,指挥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战”,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同时,他还关注民生,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得到了朝廷和民间的高度赞誉。
在时代背景方面,这个时期北宋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文学艺术创作活跃。韩琦作为文坛领袖,与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北宋文学的发展。此外,这个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选拔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总的来说,韩琦在《龙》这首诗中,通过对龙的描绘,表达了其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这首诗既是他对个人理想的表达,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体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崇高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