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杖歌
谁人无一条拄杖,我家收底丑模样。
彻头彻尾节目深,从生至老筋骸壮。
不须修,何须漆,体段自然成个格。
或行或坐尽随身,或倚或携还任力。
抛一抛,卓一卓,三界魔王顿惊愕。
雨云雷电匝长空,展尽神通难揣摸。
有时收,有时用,纵夺临机恣拈弄。
傥蒙上士入门来,一棒打教知痒痛。
说道理,没人情,动著教伊祸患生。
休夸昔日化龙势,谩说当年解虎声。
挑日月,吞乾坤,划开一路涅槃门。
大丈夫儿须执捉,一言不契命难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个人都有手中的拐杖,我家的却显得丑陋不堪。从头到尾都有深深的故事,从小到老都充满了力量。不需要修理,也不需要上漆,身体自然形成一种风格。无论是行走还是坐下都能随身而动,无论是依靠还是携带都由自己决定。挥舞一下,就能震撼天地,即使雷电交加也难以捉摸。有时收敛,有时使用,掌握进退全凭一念之间。若有智者来到家中,只需一击就能让他们领悟真谛。谈论道理,无关人情,触动便会引发祸端。不要吹嘘曾经的英雄事迹,更不要夸大过去的威风。要挑起日月,吞下乾坤,开辟出一条通往涅槃的道路。大丈夫必须握住它,稍有不慎就会失去性命。
去完善
释义
1. 拄杖:此处指竹杖,古时候人们常常用来辅助行走的工具。
2. 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
3. 从生至老: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表示一生到老的意思。
4. 筋骸:筋骨。
5. 不须修,何须漆:不需要修理,也不需要油漆。此处表达的是拄杖自然形成的形态。
6. 体段:风度、气质。
7. 三界: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里暗指魔王的领域。
8. 卓:挥击、打击。
9. 雨云雷电匝长空:形容气势恢宏的场面,如同天空中乌云密布,雷声轰鸣。
10. 展尽神通难揣摸:施展所有的法术也难以揣摩清楚。
11. 纵夺:指操纵、控制。
12. 上士:修行较高的人。
13. 一棒打教知痒痛:用竹杖打人,使人感到疼痛。这里比喻教训人。
14. 说道理,没人情:讲道理却不顾及人情。
15. 化龙势:比喻地位显贵。
16. 解虎声:指有勇力的人。
17. 挑日月,吞乾坤:表示实力强大,能颠覆世界。
18. 涅槃门:佛教用语,指解脱生死轮回的法门。
去完善
赏析
《拄杖歌》是释咸静的一首诗作,描绘了禅杖的形象和作用。诗中通过对禅杖的描述,传达了禅宗修行的精神内涵。诗人认为,禅杖并非只是外表普通的物品,而是具有深刻内涵的象征物。它代表着修行者从生至老的坚定信仰,无论在行走、坐立还是休息时,禅杖都是修行者的忠实伙伴。通过挥舞禅杖,修行者在精神上超越了世俗的烦恼和困惑,实现了心灵的解脱。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禅杖的独特魅力,还揭示了禅宗修行的核心观念。诗人告诫修行者要遵循禅宗的道理,不要过分强调个人成就,以免招致祸患。同时,诗人鼓励修行者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勇敢地追求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涅槃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生动,寓意深远,展现了释咸静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拄杖歌》是南宋时期的高僧释咸静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0年至1230年之间,即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至理宗嘉熙四年(1230年)。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释咸静以超脱尘世的心态,用词的形式表达了他的禅意和对人生的感悟。
释咸静,号慈照宗主,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高僧。他出生于福建莆田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熟读诗书,后来出家为僧,成为禅宗五山十刹的祖师。在南宋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禅宗更是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教派之一。释咸静作为禅宗的高僧,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禅意和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南宋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却日益尖锐。金兵的不断侵扰,使得南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国内的官僚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释咸静以超脱尘世的心态,用词的形式表达了他的禅意和对人生的感悟。
《拄杖歌》这首词描绘了释咸静在生活中拄杖行脚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禅宗修行的坚定信仰。词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云水”、“风烟”等,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禅意的深刻理解。同时,词中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慰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