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自述 其一
多见拟寒山,不然拟拾得。
冲天各有志,拟彼复何益。
居山山色翠,临水水声长。
风华与雪月,时处自歌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去模仿寒山的风格,否则就去模仿拾得。
他们各自有冲天的志向,再模仿又有什么好处呢?
居住在山中,山色翠绿;靠近水边,水声悠长。
风花雪月和雪月风花,时时刻刻都在自我歌唱和宣扬。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多见:表示经常看到或听到。
2. 拟:模仿、模拟的意思。
3. 寒山:指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是唐代著名的寺庙之一。
4. 拾得:是禅宗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据传他在苏州的寒山寺修行,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5. 冲天:形容志向高远,有凌云壮志的意思。
6. 居山:指居住在山中,意味着过著与世隔绝的生活。
7. 翠:绿色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山色的美丽。
8. 临水:指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方。
9. 水声长:形容水声悠扬,意味著环境的宁静。
10. 风华:即风花,意思是风景美丽。
11. 雪月:比喻美好的景色。
12. 时处:指的是时时刻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拟寒山的口吻,描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理想。首先,诗中提到“多见拟寒山,不然拟拾得”,这里的“寒山”和“拾得”是唐代的两位诗僧,他们的作品以其禅意、人生哲理而著称,诗人以此作为引子,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接下来,诗人又以拟寒山的口吻,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冲天各有志,拟彼复何益”。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期许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出他的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态度。
然后,诗人描绘了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居山山色翠,临水水声长”。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宁静和优美,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表达了他对生活闲适与宁静的追求。
最后,诗人以“风华与雪月,时处自歌扬”作结,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是繁华的风华还是寂静的雪月,诗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拟寒山的口吻,表达了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深刻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拟寒山自述 其一》是宋朝诗人释咸静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诗歌创作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释咸静在宋代是一个著名的诗僧,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禅宗视角和深厚的哲理内涵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首诗中,他以寒山的口吻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禅的深刻理解。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没有困扰和痛苦。相反,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因此,佛教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支柱。
释咸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他通过对寒山的模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同时也传达了禅宗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理解。这种探索和理解,对于生活在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