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二时 其三

标题包含
十二时 其三
平旦寅,翠竹黄华拂眼明。 灵禽异兽争嘲哄,总解回头转眼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晨,翠绿的竹林和金黄的花朵映入眼帘,让人眼前一亮。在这美景中,各种奇特的飞禽走兽争相嬉戏,它们懂得欣赏这美好的景色,总会时不时地回转头来看看四周的风景。
去完善
释义
1. 平旦:天明的时候。旦,指天亮。 2. 寅:地支的第三位。旧时用来表示一天时间的时辰之一。 3. 翠竹:绿色的竹子。翠,绿色。 4. 黄华:黄色的花朵。黄,黄色;华,花朵。 5. 拂眼明:轻轻擦过眼睛,使人眼前一亮。拂,轻轻擦过;眼明,眼前一亮。 6. 灵禽:神奇的鸟类。灵,神奇。 7. 异兽:奇异的野兽。异,奇特,不同于寻常。 8. 嘲哄:相互戏谑,吵闹。嘲,戏谑,开玩笑;哄,吵闹。 9. 总解:都能懂得。总,都;解,理解,懂得。 10. 回头转眼睛:这里用来形容动物们发现新奇事物时的反应。回转头,表示注意到了新事物;转眼睛,表示用眼睛观察新事物。
去完善
赏析
《十二时 其三》是唐代诗人释咸静的一首描绘清晨景象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清晨画卷。 首句“平旦寅”点明了时间背景,即清晨时分。紧接着,诗人用“翠竹黄华拂眼明”来描述清晨的景象。翠绿的竹子与金黄的花朵相互辉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在这个清晨焕发出勃勃生机。 接下来的两句“灵禽异兽争嘲哄,总解回头转眼睛”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片生机勃勃的自然界。这里,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手法展示了各种鸟类和动物在这个清晨竞相展示自己的场景。它们或相互嬉戏、或彼此追逐,形成了生动有趣的画面。同时,诗人还通过“总解回头转眼睛”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这些动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二时 其三》是南宋诗僧释咸静的一首咏物词,描绘了寒暑交替、时光流转的景象。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而文学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辛弃疾、陆游等著名文人。 释咸静作为一位诗僧,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南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人选择出家为僧,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因此,释咸静的人生际遇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他个人的信仰追求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释咸静的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哲理意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揭示出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十二时 其三》正是这样一首词,通过描绘寒暑交替、时光流转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