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其五
食时辰,掌钵徒劳入市巡。
若将心受檀那饭,也似无功食禄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十二时:即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里是指一天的各个时段。
2. 释咸静:即指释家僧侣,这里是用来比喻佛教僧侣的静心修行。
3. 食时辰:即早晨7点至9点的时间段,这里是指在这个时候。
4. 掌钵:是古代僧人职务的一种,负责管理僧众的饮食事务。
5. 徒劳:白白地耗费精力。
6. 檀那:梵语音译,意为施主,指出家人对施舍者的尊称。
7. 无功食禄人:没有功劳而享受俸禄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释咸静在感叹僧侣修行过程中的生活琐事。诗人以“食时辰”开篇,描述了僧侣们每日定时吃饭的情景。接下来的两句“掌钵徒劳入市巡”,描绘了僧侣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沿街化缘的场景。“掌钵”指的是僧侣用来装饭的钵盂,这句诗意味着僧侣们虽然辛苦地沿街化缘,但却常常无果而归。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僧侣的心能够接受施主的供养,那么他们也就如同那些毫无功绩却享受着朝廷俸禄的人一样。这里的“檀那饭”是指施主给予僧侣的食物,而“无功食禄人”则是指那些没有贡献却享受政府俸禄的人。诗人通过这一假设表达了僧侣们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二时 其五》是南宋诗人释咸静创作的一首咏史词。这首词描述了历史上的著名事件——赵构南渡,以及作者对此事的感慨。
首先,从创作时间上来看,这首词的创作时期大致在南宋初期。当时,金兵南下,北宋灭亡,赵构南渡建立南宋政权,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文人墨客也投身于抗金事业,抒发爱国情怀。
其次,从作者的人生际遇来看,释咸静作为一位南宋的僧人,对时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在南宋初期的社会背景下,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辛,深感忧虑。因此,他在《十二时 其五》中通过对赵构南渡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初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在金兵的压迫下,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政权,但南宋的统治者并未积极抵抗金兵,而是采取了妥协政策。这种政治态度使得南宋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生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释咸静通过《十二时 其五》表达了他对时政的不满和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