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丞知广济军
钩盾从来司六尚,上林寻见惣三官。
颁条忽去凭熊轼,赐对还曾近露盘。
民瘼乍求应有术,天伦少别不成欢。
陶朱旧邑无多远,魏阙归心且自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钩盾负责六个部门的管理,在上林苑里可以找到三个部门的主管。突然间,通过熊轼发号施令,还被赐予在露水盘中进言的机会。关注民生疾苦需要有方法,与家人的短暂离别不能成为不快乐的理由。距离陶朱的旧居并不远,而我的心已经向往着朝廷了。
去完善
释义
1. 钩盾:古代皇家机构名,负责管理皇帝的日常用品,此处为借指作者任职的皇宫内务部门。
2. 司六尚:六尚,古代的六种官员,分别为尚膳、尚药、尚寝、尚服、尚功和尚舍。这里是指皇宫内部的官僚体系。
3. 上林:即上林苑,西汉时期皇家园林,这里借用来说皇宫内的园林景观。
4. 惣三官:三官,指天、地、人三才,此处借用来说自己在皇宫中的地位。
5. 熊轼:古代官员出行时所乘车辆的装饰物,这里借用来表示任职出行。
6. 露盘:汉代帝王举行祭天仪式时所用的器具,此处借用来表示在皇宫中受到的重视和礼遇。
7. 民瘼:民众的痛苦,这里指关心民生疾苦。
8. 有术:有办法解决的意思。
9. 天伦:指亲人关系,这里特指与家人分离。
10. 陶朱旧邑:陶朱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他在齐国治理地方时颇有政绩。这里是指作者将去的地方类似于陶朱治理的地方。
11. 无多远:意思是距离不远。
12. 魏阙:古代宫门前的高大建筑,用以代表朝廷,这里借用来指代皇帝的居所。
13. 自寛:自我安慰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杨亿写给他的朋友李殿丞的。首联以汉代宫中机构钩盾和上林苑来比拟广济军的地位,反映出作者对朋友的赞誉。颔联通过“颁条”、“赐对”的描述,展现出李殿丞职务的重大和责任之重。颈联则言及民生疾苦,暗示其治理之道。尾联借古人陶朱公(范蠡)的典故,寄寓了希望朋友事业成功、家庭团聚的愿望。整首诗笔调浑厚,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美的送别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时任翰林学士的杨亿为李殿丞任广济军知军时写了一首诗。李殿丞是杨亿的好友,他们在当时的官场有着一定的地位。这首诗既是对好友任职的祝福,也是对他们共同度过的时光的回忆。
在这段时间里,北宋真宗皇帝积极推行文治政策,重视科举选拔人才,重用文人官员,政治较为稳定。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腐朽现象,如官僚体制的腐败、党争等问题。这使得杨亿等文人官员在处理公务之余,也关注民间疾苦,致力于改革时政。
李殿丞此时出任广济军知军,广济军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地理位置重要,是北宋边防要地。李殿丞在此地任职,不仅需要处理日常政务,还要负责边防事务。这对于李殿丞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杨亿在此诗中对李殿丞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和期待,希望他能胜任这一职务,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杨亿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对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