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汴水

标题包含
汴水
千里通渠竟达河,万民力役怨声多。 锦帆不送龙舟返,并覆亡隋入巨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汴水》:这是一首描述汴水的诗歌,汴水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水路运输线路。 1. "千里通渠竟达河":这句话是说汴水的水路运输线路绵延长达千里,一直通达到黄河。这里的"渠"是指人工挖掘的河道,"达河"是指达到黄河。 2. "万民力役怨声多":这句话是说由于修建和维护汴水的水利工程,使得很多百姓被迫参与劳动,他们对此充满了抱怨。"力役"是指强制性的劳动,"怨声多"表示百姓的抱怨非常多。 3. "锦帆不送龙舟返":这句话是说当年隋炀帝乘坐龙舟巡游江南时,原本应该挂着锦帆的船队没有将他接回北方。这里"锦帆"是隋炀帝的船队的代名词,"龙舟返"是指将皇帝接回北方。 4. "并覆亡隋入巨波":这句话是说随着汴水的泛滥,隋朝的国运也一起被冲入巨大的波浪中,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并覆"是一起覆灭的意思,"巨波"是指巨大的波浪,这里是用来形容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去完善
赏析
《汴水》是唐代诗人易士达创作的一首描绘历史事件的咏史诗。诗中通过对汴水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于隋朝灭亡的深刻反思和对历史的警醒。 首句“千里通渠竟达河”描绘了汴水的宽阔与绵长,表现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之艰辛。然而第二句“万民力役怨声多”却揭示了这条大运河背后的百姓疾苦和无尽的哀怨。 接下来两句“锦帆不送龙舟返,并覆亡隋入巨波”,讲述了隋炀帝乘龙舟巡游江南的故事。隋炀帝不听劝谏,坚持巡游,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灭。这里锦帆代表皇帝的奢侈生活,巨波则象征历史的洪流。 整首诗以汴水为引子,揭示出隋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事实,表达了人民对此的愤怒和不平,同时也警示后世君主要吸取历史教训,关注民生,避免重蹈覆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汴水》是唐朝诗人易士达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汴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易士达生活在长安城。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然而,在这个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易士达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感慨。 易士达在长安期间,曾多次回到家乡汴州(今河南开封)。他看到了汴水的壮丽景色,也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于是,他创作了这首《汴水》,以此来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易士达通过描绘汴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