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
两岸青帘箫鼓多,闲愁到此总消磨。
湖光十里平如掌,稳泛轻舟击楫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边翠绿的柳树和热闹的鼓乐让人放松心情,烦恼瞬间消散。湖面平静如掌心,我们在轻舟上悠然自得地唱歌。
去完善
释义
《湖上》: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湖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湖光山色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1. 青帘:此处指酒家的青布招子。
2. 箫鼓:箫与鼓,这里指音乐。
3. 闲愁:指无端的忧虑或愁绪。
4. 总消磨:指愁绪被美景所驱散。
5. 湖光:湖面的水光。
6. 平如掌:形容湖面平静如手掌。
7. 稳泛轻舟:平稳地行驶在湖面上的小船。
8. 击楫歌:敲击船桨发出的歌声。
去完善
赏析
《湖上》是清代诗人易士达创作的一首描绘湖光山色美景的诗作。诗中,作者以轻松的笔调,通过对湖边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在游览湖上时的愉悦心情。
首句“两岸青帘箫鼓多”,描述了湖岸边的繁华景象。青帘指的是酒家的布帘,箫鼓则指代各种乐器,二者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湖边热闹的氛围。这句诗展现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接着,作者在第二句“闲愁到此总消磨”中,表达了游览湖上对他心中忧愁的缓解作用。这里的“闲愁”并非实指具体烦恼,而是诗人对生活琐事的感慨和忧虑。通过欣赏湖上的美景,这些忧虑得到了消解。这句话传达出了一种恬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句“湖光十里平如掌”,是对湖面景色的生动描绘。湖水平静如镜,波光粼粼,映衬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美景。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将湖面比喻成一块平整的手掌,形象地表现出湖水的宁静与美丽。
最后一句“稳泛轻舟击楫歌”,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游览湖上时的愉悦心情。他驾驭着轻舟,悠然地在湖面上畅游,不时还敲击船桨,唱起欢快的歌声。这种情景充满了诗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湖上》是明朝诗人易士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正值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易士达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时代的影响,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湖上》这首诗时,易士达正处于人生的鼎盛时期。他在朝廷任职,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他并没有被世俗所束缚,而是选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这首诗正是他在一次游览西湖的途中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明朝嘉靖年间,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迅速,诗歌创作尤为活跃。这一时期的诗人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同时也注重抒发个人情感。易士达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湖上》这首诗正是他在游览西湖的过程中,通过对湖上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