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盖竹山
篮舆东出雨初收,众山卷雾奔苍虬。
麦田蒙蒙连千畴,去年见种今见秋。
农家椀大即快活,使君不去能无羞。
春光欲尽谁挽留,千林薿薿新绿柔。
桐花远近淡无色,自开自落那关愁。
洞天为我暂晴霁,使我蜡屐穷冥搜。
天门发秀万马下,水口离立群峰稠。
瀑泉对面泻绝壁,宝剑却倚丹凤楼。
溪声喷薄雷震动,石色古怪神剜锼。
洞门谽谺风飕飕,香炉峰下蛟龙湫。
中峰特秀小为贵,左右旌节森戈矛。
几时秘奥一日覩,谈笑指示君知不。
精庐但欲占胜处,专事栋宇非良谋。
飞阁跨水纳佳气,突兀堂殿居上头。
轩窗高下有奇致,洗涤肺腑明双眸。
我将于此栖羽流,凤笙鹤驾应来游。
丹成一举凌九州,下视浊世如浮沤。
灵祠款谒路阻修,层岩曲涧邃且幽。
经营轮奂亦未就,挥金助尔何须求。
晚云漠漠鸣雨鸠,仆痡泥滑吾欲休。
虹桥列炬促归骑,城鼓已报初更筹。
追攀别乘聊复尔,乘兴何如王子猷。
习池不为倒载去,儿童不用拍手拦街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轿子从东边出发,初雨的滋润刚刚结束,群山翻滚着雾气奔腾而去。
茫茫的麦田里,千亩良田连接成片,见证了去年的播种到今天的丰收。
农民家里食物丰盛就是最大的快乐,如果当政者不能满足他们,那便是一种羞愧。
春天的气息即将离去,有谁能挽留住它呢?只见满树林的嫩绿在摇曳生姿。
远处的桐花颜色淡雅,独自开放,独自凋谢,并无多少忧愁。
大自然的美丽暂时展现出晴天丽日的景象,使得我可以穿上防滑鞋尽情地欣赏。
太阳从山间升起,仿佛千万匹马儿奔跑而下;而山谷的水口处,一群山峰耸立。
瀑布从对面的绝壁上倾泻而下,而宝剑般的山峰则倚靠在红色塔楼上。
溪水声气势磅礴,如同雷霆般震耳欲聋;岩石的颜色奇特,好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洞穴的大门幽深险峻,风吹过让人感受到阵阵凉意,而在香炉峰下的深渊,隐藏着蛟龙之所在。
中间的山峰特别秀丽小巧,左右两边则是严整森然的山峰。
这神秘的地方有一天会被世人所知晓,当我们谈起它时,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精美的房子只需要占据最佳的位置,而不是过分追求建筑的形式。
飞檐翘角横跨水面,吸纳天地灵气;而堂皇的宫殿则在山顶上岿然不动。
窗户高低有致,充满奇妙的风味;它们洗净了我们的心灵,明亮了我们的双眼。
我将在这里度过余生,相信凤凰和仙鹤也会来到这里。
当我炼成仙丹,将能一飞冲天,俯视世间万物如同浮萍。
沿途拜祭神仙之地,道路险阻而幽深。
虽然还没有完全建好,但我愿意投资帮助你们完成这座宏伟的建筑。
傍晚时分,乌云密布,雨鸠在啼鸣,我的仆人疲惫不堪,泥路湿滑难行,我打算休息一下。
用虹桥上的火炬为我们照亮归途,城里的更鼓已经敲响,宣告夜晚的开始。
今天的游玩只是短暂的,就像王献之一样,我们兴致勃勃而来,却又兴尽而归。
我们不需要像王羲之那样喝酒闹市,小孩子也不会为我们唱歌欢呼。
去完善
释义
1. 篮舆:古代的竹轿子。
2. 苍虬:古人用来形容强而有力的松树。
3. 田家:指农民。
4. 椀大:盛食物的碗,意指农民生活的简单和快乐。
5.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6. 春光:春天的美景。
7. 竹山:道教仙境之一。
8. 洞天:道家认为的神仙居住的地方。
9. 蜡屐:古人穿的一种布鞋。
10. 天门:意指山的出入口。
11. 万马:众多的山峰。
12. 水口:河流注入大海或湖泊的地方。
13. 瀑布:水流从高处直泻而下。
14. 丹凤楼:凤凰楼上。
15. 溪声:溪流的声音。
16. 石色:石头的颜色。
17. 香炉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风景区。
18. 中峰:山脉中间的山峰。
19. 旌节:军队的指挥旗。
20. 精庐:寺院的别称。
21. 栋宇:房屋建筑。
22. 飞阁:高架在天空的桥梁。
23. 突兀:突然显现的样子。
24. 灵祠:供奉神的祠堂。
25. 轮奂:豪华壮丽的建筑。
26. 经营:筹划、计划。
27. 款谒:拜访、拜见。
28. 层岩:层层叠叠的岩石。
29. 仆痡:疲乏、疲惫。
30. 虹桥:拱桥。
31. 列炬:排列火把。
32. 归骑:回家的马匹。
33. 城鼓:城市中的鼓声。
34. 初更筹:初更时刻的计时器。
35. 别乘:其他的车马。
36. 习池:位于湖北省孝感市的一处名胜古迹。
37. 王子猷:晋朝名士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游览盖竹山的所见所感。首联写出游时的天气情况,篮舆东出,雨后初晴,群山环绕,云雾翻腾。颔联描绘了田野的丰收景象,麦田千亩,生机勃勃。颈联赞美农家生活的简朴快乐,表达出对民间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接下来,诗歌转向对盖竹山风光的细致描绘。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瀑布、洞穴、奇峰、古木等自然景色,如“瀑泉对面泻绝壁,宝剑却倚丹凤楼”。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于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如“我将于此栖羽流,凤笙鹤驾应来游”。
在尾联部分,诗人描写了离开盖竹山时的情景,晚云漠漠,仆痡泥滑,虹桥列炬,城鼓报时。最后,诗人用“追攀别乘聊复尔,乘兴何如王子猷”作结,表达了对于这次旅行的满意和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盖竹山》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唐仲友所作。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即公元960年至1279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南宋王朝,当时的文人墨客们受到了儒家、道家等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也表现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度思考。
唐仲友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文学、史学、经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于世事沧桑的无奈。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和民族矛盾,许多文人都开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山水田园之间,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思和对人民的关怀。因此,唐仲友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盖竹山的赞美,更是对自己人生际遇的一种抒怀,以及对时代背景的一种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