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吴伯承

标题包含
和吴伯承
一苇湘可航,风涛逮春深。 裴台咫尺地,勇往复雨淫。 窗前几红药,俯首如不禁。 悠悠览物化,了了知予心。 卜邻得佳士,问学方骎骎。 端如云间鹤,不受尘埃侵。 应门有长须,杖策许相寻。 匪为食有鱼,杞桋采墙阴。 听我清庙诗,三叹有余音。 洋洋百世下,斯道岂陆沉。 君看有本源,发端自涔涔。 愿君勉勿倦,抱膝试长吟。 傥臻名教乐,何必怀山林。 新诗尚来嗣,庶以贻规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1203年),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张栻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张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根苇叶亦可横渡湘江,春风化育着波涛。裴台的咫尺之地,勇敢前行不惧风雨。窗户前有几朵红药,低垂着头宛如不胜酒力。悠然自得观照万物变化,明了知晓我的心境。选择邻居是优秀之士,求学之道正快马加鞭。端庄就像云间的仙鹤,不受到尘埃沾染。当应门者出现时已有长须,倚杖而信许我来寻。不仅仅是为了美食与江湖,杞木和山楸采集于墙脚阴凉处。聆听我创作的庙堂之诗,再三叹息仍有余音。洋洋洒洒传承百世,这种道德风尚怎能沦落。你看它有着深厚的渊源,始于源源不绝的生命力。希望你不懈努力,蹲坐之时尝试放声高歌。倘若能达到儒家的理想之乐,又何必留恋山水林泉。新的诗篇即将到来,希望通过这描绘出未来美好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一苇:比喻力量微小,指溯湘江。 2. 湘:指湖南地区。 3. 裴台:古代遗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4. 几红药:描述花圃里的芍药。 5. 卜邻:选择邻居。 6. 有本源:根源。 7. 发端:开始。 8. 涔涔:水流不止的样子,形容事物逐渐发展壮大。 9. 勉勿倦:努力不懈。 10. 抱膝试长吟:一种抚琴抒怀的动作。 11. 傥臻:实现目标。 12. 规箴:劝诫告诫。
去完善
赏析
《和吴伯承》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的美好时光里,与友人共度良辰美景的情谊。开篇以“一苇湘可航”的意境写出湖面波光粼粼的美景,然后紧接着说即使风雨交加,也无法阻挡他们前去的步伐。诗人通过“窗前几红药,俯首如不禁”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春日里勃勃生机的景象。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他的理想邻里关系,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他们的居所就像仙境一般,丝毫不受尘世的干扰。 诗的下半部分则是对友人的期许和鼓励。诗人表示在百代之后,我们的道德观念不会消失,就如同音乐一样源远流长。他劝诫友人要坚持不懈,怀抱谦逊之心去努力,因为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便已经得到了心灵的满足。最后,诗人期待能再次欣赏到友人写的诗歌,以此为激励,共同延续这美好的品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吴伯承》这首古诗是南宋诗人张栻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56年,正值南宋初年,金兵南侵,中原沦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张栻作为南宋著名的文人、官员和政治家,对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生活疾苦深感忧虑。他不仅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在现实中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努力改革政治,整顿军队,以求恢复中原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科举制度已经较为完善,文人墨客之间相互唱和,诗歌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张栻的这首《和吴伯承》不仅反映了他在国家动荡时期的忧国忧民之情,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