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守
宗衮英名压搢绅,传家济美不无人。
采诗于蒍承亲擢,乐职中和著牧民。
凤入颍川宜卜相,梅开东阁趁班春。
九重侧席求奇士,尺一行颁觐紫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宗衮英名的名声传播广泛,家道传承不衰。
收集民间诗歌,得到乡亲们的认可和支持,职务上推崇和谐,在民众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就像凤凰降临颍川一样,非常适宜成为国家的宰相;他的才华如同梅花盛开在东阁,春天来临时更为显现。
皇帝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他的到来,期待他在朝政中发挥出色的才能。
去完善
释义
1. 宗衮:指官职显赫的李洪家族。衮,古代官员的礼服。
2. 英名:指李洪家族的声望。
3. 搢绅:古代士大夫的通称。搢,插笏;绅,大带。
4. 传家济美:继承家业并发扬光大。济,助益。
5. 采诗:采集民间歌谣以观民风,借指了解民情。
6. 于蒍:指周宣王时期的大臣樊侯于蔿。这里用以比喻受到提拔。
7. 乐职:指乐于担任职务。
8. 中和:中庸平和之道。
9. 著牧民:著有《牧民》篇的管子。这里用来赞美李洪治理百姓的能力。
10. 凤入颍川:颍川是西晋政治家陈群、东晋书法家王导等著名人物的故乡,这里用来赞美李洪具有辅佐皇帝的才能。
11. 宜卜相:适合担任宰相一职。卜,推测、判断。
12. 梅开东阁:形容李洪有如梅花般的高洁品质。东阁,汉代皇宫中的阁楼。
13. 趁班春:指在春天时加入朝廷班行。趁,追逐。
14. 九重:形容皇宫之深远。这里用来表示皇帝选拔人才之重视。
15. 侧席求奇士:形容皇帝渴望得到贤能之士的心情。侧席,离席侧身而坐,以示尊敬。
16. 尺一:指书信。古代书信一般为一尺长,故称。
17. 行颁:颁发,赐予。
18. 觐紫宸:指拜见皇帝。紫宸,天子的居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赠李守》,作者是李洪。全诗通过对李守的赞美和期待,表达了诗人对其才能和品德的认可。
首联“宗衮英名压搢绅,传家济美不无人”表达了对李守的赞美。其中,“英名”一词描绘了李守的优秀品质和高尚品格,“压搢绅”则形象地展现了其在同僚中的出众地位。而“传家济美”则暗示了李守的家风和教育背景良好,传承家族美德,体现了一个家族的良好传统。
颔联“采诗于蒍承亲擢,乐职中和著牧民”进一步肯定了李守的才华和政治才能。其中,“采诗于蒍”指的是李守具有文学才华,善于采集民间诗歌;“承亲擢”则表示他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和提升。“乐职中和著牧民”则描述了他在音乐、政治等方面的才能,治理百姓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
颈联“凤入颍川宜卜相,梅开东阁趁班春”是对李守未来发展的期待。这里以凤凰和梅花为喻,寓意李守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将会如同凤凰一般飞黄腾达,担任要职;又如梅花在春天盛开般,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尾联“九重侧席求奇士,尺一行颁觐紫宸”则是诗人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期望。诗人希望朝廷能够重视人才,选拔像李守这样的杰出人士,让他们有机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受到朝廷重用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李守》是宋代诗人李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徽宗时期(1100年-112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
李洪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生活经历和心态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他也关注现实,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表示关切。
在宋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文人学士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成为士人阶层。然而,由于官僚机构的腐败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许多有才能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待遇,这也使得文人之间互相勉励、抒发愤懑的诗歌创作非常流行。李洪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赠李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