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起城南溪屋
水上小亭清更新,绿阴纨扇白纶巾。
岂无修竹娱佳客,却有清风来故人。
老树秋声凉入骨,澄江波影玉生鳞。
读书偏爱虚窗静,不管门前庾亮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上小亭子显得格外清新,绿色的树荫下,拿着白色的纨扇和丝巾。
并不是没有翠绿的竹子来招待尊贵的客人,而是有清风迎接那些故友。
秋天里,老树的叶子沙沙作响,让人感受到透心的凉意,清澈的江水中,倒映出如玉石般的光彩。
我热爱在安静的窗户前读书,并不在乎门前的尘土是否积聚。
去完善
释义
1. 水上:这里指位于水边的建筑,即小亭子。
2. 小亭:小亭子,在诗中指建在溪水边的小房子。
3. 清更新:清洁明亮,指小亭子的环境非常清新明亮。
4. 绿阴:绿色的树荫,形容绿树繁茂的景象。
5. 纨扇:用细绢制成的团扇,用于夏天取凉。
6. 白纶巾:白色丝质的头巾,常用来形容文人雅士的风貌。
7. 岂无:反问词,表示并非没有。
8. 修竹:高大的竹子,这里用来比喻高雅的情趣。
9. 老树:古老的树木,这里用来形容树木的沧桑感。
10.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响。
11. 澄江:清澈的江水,这里指溪水的清澈。
12. 波影:水波的影子,这里指江水流动产生的光影。
13. 玉生鳞:比喻水波闪耀着如玉般的光泽。
14. 偏爱:特别喜爱。
15. 虚窗:指窗户敞开,通风良好。
16. 不管:不管不顾。
17. 门前:门前的道路。
18. 庾亮尘:典出自东晋名臣庾亮的逸事,指政坛风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某在城南溪屋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其对恬淡宁静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首联通过描写小亭在水上的景象以及周围的绿树,展现出环境的清幽宜人。颔联则通过提及“修竹”和“清风”来表达诗人对待友人的真诚热情,同时表达了其隐逸山林、寄情山水的态度。颈联通过对“老树秋声”及“澄江波影”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清静雅致。尾联则以“偏爱虚窗静”的读书场景作为结尾,表现出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心境平和,无欲无求的隐士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王宗起城南溪屋》,是由宋代诗人陈某所创作的。诗中的“王宗起”为作者的一位朋友,而“城南溪屋”则指的是他们一同游玩的地方。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城郊溪边的一座小屋中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情景。
创作时间方面,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即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风格以婉约派为主,强调文字的优美和情感的细腻。
在作者的人生际遇方面,陈某虽然生平不详,但从其诗歌作品来看,他应该是一位生活在宋朝的普通文人。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通过诗歌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
时代背景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这使得许多文人投身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同时,宋朝的城市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品质,享受闲暇时光。这些因素都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