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湘灵鼓瑟

标题包含
湘灵鼓瑟
苍梧云杳杳,湘浦月沈沈。 谁将竹间泪,弹成丝上音。 如怨复如诉,可听不可寻。 乃知二帝子,尚怀千载心。 君臣等天地,死生空古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翻飞的云雾飘荡在苍梧山巅,浩渺的湘江夜月下显得幽深寂静。 谁又能料到,翠竹间的泪水已化作弦丝上的乐音。 哀婉而诉说无尽的怨愁,那是触不可及又刻骨铭心的情感啊! 忽悟当年那两位悲痛的帝王,仍在缅怀千秋万代的赤子之心。 君臣间的情深似海,与天地齐平;生死轮回如同茫茫宇宙中飘散的云烟,谁能参透这无尽的人生奥秘呢?
去完善
释义
1. 苍梧:中国湖南省西南部的山地地区,与湖南的九嶷山相接,是舜葬之地。 2. 湘浦:湘江边的浅滩。 3. 二帝子:指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 4. 君臣等天地:意味着君臣之间的关系如同天地一样重要且永恒不变。
去完善
赏析
《湘灵鼓瑟》这首古诗从题目上看,可以得知其主题是“湘灵”和“鼓瑟”两个元素,诗人以苍梧云、湘浦月以及竹间泪为引子,表现出了诗歌的朦胧之美。随后又通过“谁将竹间泪,弹成丝上音”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出音乐声中的哀愁情绪,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丝丝入扣的音符。接下来的“如怨复如诉,可听不可寻”两句,则使音乐的情绪更加浓烈,同时又透露出一种无法捉摸的虚幻之感,使其更具艺术魅力。最后四句“乃知二帝子,尚怀千载心。君臣等天地,死生空古今”则表达出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性的探究,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整首诗意境深远,意象丰富,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与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湘灵鼓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公元768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社会动荡不安。 在创作此诗之前,杜甫的生活经历颇为坎坷。他曾经因战乱流亡多年,家破人亡,尝尽了人间的苦难。然而,他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守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这首《湘灵鼓瑟》就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然而,杜甫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用诗歌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湘灵鼓瑟》这首诗,通过描绘湘水女神鼓瑟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家国破碎的哀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诗人以湘灵鼓瑟为象征,表达了人民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