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
青松行未尽,林外一钟闻。
小雨不伤月,西风忽破云。
棹归秋水远,邻语夜灯分。
稚子能无寐,空斋读古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行的小路上仍有青松陪伴未至尽头,林间突然传来了远方的钟声。
细雨绵绵,月亮依然闪耀,强劲的西风吹散了乌云。
夜已深,我乘舟归来,秋水显得格外遥远;邻居家的灯火亮起,夜幕中传来他们低低的交谈声。
孩子们都无法入睡,书房里寂静无声,我独自研读着古代的文章。
去完善
释义
1. "青松":指绿色的松树。
2. "尽":完毕,结束。
3. "林外":树林之外。
4. "钟":古代的一种金属制打击乐器。
5. "闻":听,听到。
6. "伤":影响。
7. "月":月亮。
8. "西风":西面的风。
9. "破":击破,冲破。
10. "云":云彩。
11. "棹":船桨,此处借指船。
12. "秋水":秋天的水面。
13. "邻语":邻居的谈话声。
14. "夜灯":夜晚的灯火。
15. "分":分开,分散。
16. "稚子":幼小的孩子。
17. "能无寐":表示不能入睡的意思。
18. "空斋":空置的房屋。
19. "古文":古代的文章。
去完善
赏析
《夜归》是南宋诗人陈某的一首五言诗,表达了诗人夜归时的所见所感。全诗如下:
青松行未尽,林外一钟闻。
小雨不伤月,西风忽破云。
棹归秋水远,邻语夜灯分。
稚子能无寐,空斋读古文。
这首诗的开篇描绘了诗人在林间行走的景象,青松和树林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突然,远处传来了一阵钟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接下来的两句,“小雨不伤月,西风忽破云”,形象地描绘了天气的变化,月色和小雨交相辉映,西风吹散了云层。这种自然景象的描写,既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又为整首诗营造了深沉的氛围。
紧接着,诗人通过“棹归秋水远,邻语夜灯分”来表现夜归的场景,灯火、声音和水面的倒影相互映衬,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之中。最后两句“稚子能无寐,空斋读古文”,则描述了诗人家中的一景。孩子还没有睡觉,正在书房里诵读古籍。这里不仅表现出诗人家庭的和谐气氛,也强调了文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既能感受到诗人的才情,也能体会到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归》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杜甫的生活和创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在长安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常面临饥寒交迫的困境。尽管如此,他仍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以诗歌作为表达工具,反映社会现实。
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腐败,官僚势力庞大,人民生活困苦。杜甫在《夜归》中描绘了夜晚回家的场景,表达了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诗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人民的深厚同情心,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