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九龙岩
里俗相传有九龙,昔年栖隐此岩中。
烟霄一去□□隔,石户双开旧径通。
月影日光东北近,泉声山色古今同。
何当便脱卑凡累,来伴僧闲论苦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民间相传有九条龙,曾在此山洞中栖息隐居。
飞升云霄之后就与人间隔绝,岩石上的门户通向昔日的道路。
日月之光从东北方向照来,泉水之声与山间景色从古至今不变。
什么时候能摆脱世俗的烦恼,来这里与僧侣一起谈论苦与空的人生哲理。
去完善
释义
1. 里俗:乡村的习俗或民间传说;
2. 九龙:这里指代九龙岩;
3. 昔年:往昔,过去;
4. 栖隐:隐居;
5. 岩中:在山岩之中;
6. 烟霄:云霄,天空;
7. 一去:离去了;
8. 石户:用石头做的门;
9. 双开:同时打开;
10. 旧径:老的,曾经的道路;
11. 通:连通,相通;
12. 月影日光:日月之光;
13. 近:靠近;
14.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15. 山色:山的景色;
16. 古今同:从古至今都相同;
17. 何当:什么时候;
18. 便脱:摆脱;
19. 卑凡:地位低微平凡的人;
20. 累:烦恼;
21. 来伴僧闲论苦空:愿意与僧侣一起谈论人生的痛苦和无常。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九龙岩的游览和感慨。诗人首先提到当地民间传说中有九条龙曾经栖息于此岩之中,然后描述了自己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的经历。在诗人眼中,这里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烟雾缭绕,石户洞开,旧有的道路依然可以通行。接着诗人以月亮、阳光、泉水和山脉为代表,表现出此地四季皆宜的自然之美,这些景色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过。最后,诗人感叹何时能摆脱世俗的困扰,来陪伴僧侣一起探讨佛法与人生的哲学。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九龙岩的赞美和对超脱凡尘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题九龙岩》这首诗,出自于南宋末年的一位诗人陈某之手。诗作于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的秋天。在这段时间里,金兵攻破临安,俘虏了宋恭帝和谢太后,北宋灭亡。而诗人陈某作为一位忠诚于宋朝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怀揣着家国之痛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踏上了流亡之路。
在离开故乡,逃亡的过程中,他来到了福建福州的一座名为“九龙岩”的山寺。这里群山环抱,古木参天,山岩上泉水潺潺,云雾缭绕,仿佛是人间仙境。在这样的自然景色面前,陈某感到一丝慰藉,暂时忘却了家国破碎的痛苦。于是他在寺壁上题下了这首《留题九龙岩》,以表达自己的哀思与无奈。
诗中写道:“九龙岩下水如空,雁荡双峰玉削丛。洞口云深丹灶在,海山深谷问鸿蒙。”描绘出了九龙岩下的流水、山峰、云深洞处的景象,借景抒发了对故土的留恋和无尽的家国之忧。这不仅是诗人个人遭遇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心态的反映,表现出了他们在动荡岁月中对历史的担当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